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45章两年·积跬步(第1/2页)
日子就像铁道旁的白杨,看着没动,不经意间已蹿高一截。
一晃,七六年夏天了。
陈锋坐在监察科长的位置上,已是第四个年头。科室里,周大河这副科长当得愈发稳当,骂娘依旧,但分寸感强了不少。
孙伟自两年前从青干班学习回来,技术上更显扎实,成了科里的技术尖子;王娟也褪去了不少青涩,办事利落,成了可靠的内勤。
两年间,局里院外,风风雨雨从未停歇。
批林批孔的风刮过去,又来了什么“反击右倾翻案风”,会议没少开,文件没少学。陈锋始终把握住一点:任你口号震天响,铁路安全的底线纹丝不动。
该查的隐患一点没手软,该罚的违章一次没姑息。因为几次果断处置避免了潜在事故,他甚至在局里的年度安全生产总结会上被点名表扬过。
李副处长私下说:“你小子,算是趟出一条路来了。”
但陈锋心里清楚,不光要业务硬,还得有拿得出手的功绩,更要有时机和运气。
这两年,他像上紧的发条,除了盯死日常安全,更在琢磨一件事——怎么能让安全工作,做出点“显绩”来。
机会出现在七六年初春。一趟运送援外物资的专列,在东北某编组场发生了一起调车冲突,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延误了发车时间,影响很坏。
事后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的人工扳道岔和信号联系环节多、效率低、容易出错。
这事给了陈锋启发。他联想到平时下段检查时,不少老师傅抱怨调车作业效率提不上去,安全隐患也多。能不能搞个技术革新,优化调车作业流程?
陈锋把这个想法跟孙伟一提,孙伟眼睛就亮了:“科长,这事有搞头!咱们可以研究一下,能不能弄个简易的调车作业信号联动装置,减少人工传递信号的环节和失误。”
两人一拍即合,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搜集资料、跑技术图书馆、找机务段和电务段的老技术员请教。
陈锋负责提出需求和整体思路,孙伟负责技术论证和图纸设计。周大河虽然不懂技术,但也帮着协调下段调研的便利。
这事他们没声张,悄悄进行。毕竟,在“政治挂帅”的背景下,埋头搞技术革新有点“不合时宜”。但陈锋认为,只要能切实提高安全和效率,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功绩,比空谈强。
进展不算快,但也慢慢有了雏形。直到七六年夏天,一个消息传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部里有意在一些基础好的铁路局,试点选拔一批“又红又专”、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副处级领导岗位,尤其是有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
风向,似乎微微变了。
这天,李副处长把陈锋叫到办公室,关上门,神色严肃中带着一丝兴奋。
“小陈,机会来了。”李副处长递过一份内部征求意见稿,“部里要搞试点,我们局分到一个名额,要求在运输安全或技术管理领域有突出表现的科级干部。处里初步意向,推荐你。”
陈锋心下一动,但脸上不动声色:“处长,我资历还浅,科里还有老同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5章两年·积跬步(第2/2页)
“资历不是唯一标准。”李副处长打断他,“要的是能力和实绩。你这两年干得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特别是,我听说你私下在搞那个调车作业优化的玩意儿?”
陈锋点点头:“和孙伟一起琢磨了个初步方案,还不成熟。”
“有想法就好!”李副处长一拍大腿,“这次选拔,很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那方案,抓紧时间完善一下,弄个像样的报告出来。这是硬通货!”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过,你也别高兴太早。盯着这位置的人不少。设备处老吴,据说也活动得很厉害。他搞不了技术,就打管理创新的牌,提了个什么‘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口号,听着挺唬人。还有运输处的一个老科长,资历比你老。所以,你这报告,一定要扎实,要有说服力。”
从处长办公室出来,陈锋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机会是来了,但竞争也激烈。他回到科室,立刻把孙伟叫进来,关上门说了情况。
孙伟一听,推了推眼镜,手都有些激动得发颤:“科长,这是关键时刻!咱们的方案肯定行!我今晚就加班,把最后那点电路图捋顺!”
“不光要技术可行,还要有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分析。”陈锋补充道,“数据要准,论证要严密。这报告,可能决定咱们能不能迈上那个台阶。”
接下来的日子,陈锋和孙伟进入了紧张的冲刺阶段。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就泡在办公室搞方案。
周大河知情后,把科里大部分杂事都揽了过去,让两人能专心攻关。王娟则负责资料整理和文稿誊写。
陈锋还特意跑了几个大的编组站,找调车员、连结员、老师傅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现有作业流程的意见和对新方案的看法,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让他们的方案更接底气。
七月的四九城,闷热难当。
四合院里,蝉鸣聒噪。许大茂依旧上蹿下跳,不知又攀上了什么关系,在厂里混了个“运动积极分子”的名头,在院里走路都带着风。傻柱还是看他不顺眼,但似乎也懒得再多管闲事,每天下班就琢磨着弄点吃的。
秦淮茹显得更沉默了,棒梗还在劳教,她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易中海和刘海中似乎也习惯了陈锋在院里的超然地位,很少再指手画脚。
陈锋无暇理会院里的琐事,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那份关系到前途的报告上。夜深人静,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很晚。窗外偶尔传来火车汽笛声,悠长而坚定,像是在为他鼓劲。
他知道,这副处的台阶,光靠等是等不来的,必须靠实实在在的东西去敲开那扇门。
这两年积攒的资历、处理危机展现的能力,再加上这份有可能带来改变的技术方案,就是他全部的筹码。
报告终于完稿那天,陈锋仔细检查了最后一页,合上文件夹。
厚厚的报告,凝聚着他和孙伟数月的心血。他走到窗前,看着远处夜色中闪烁的站场灯火。
下一步,就是把这报告递上去,然后,等待命运的筛子落下。风已经起了,能不能借上这股力,就看这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