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15章明军出塞!
秦良玉一身银甲,盔戴雉羽,身材比一般男子更高一点,在朱寅看来有一米七五,修长健美,真就是古书中的硕人美女。
她年方十九,一张白皙的鹅蛋脸,生的首蛾眉,方额广颐,隆准丰唇,耳垂如珠,黑白分明的秀眸顾盼生辉丶神采飞扬。虽然风尘仆仆,可那种英讽之气仍然难以掩饰。
好一位币帼女将,武装红颜!
若问此女如何,稚虎先生有诗为证,乃是一首《乐府-忠贞侯秦将军良玉歌》,诗曰:
「秀宁只为李氏战,木兰隐瞒女儿身。巾帼谁如秦良玉,红颜至死社稷臣。出塞戍边勤王事,南征北讨报国恩。羞煞柳营绾符辈,绝胜庙堂持笏生。玉容屡向胡尘怒,蛾眉总因贼氛横。胭脂马踏沙场骨,白杆枪破鼙鼓声。诏宣顷刻出蜀道,君命旋踵辞家门。朝对妆台梳云髻,夕祭凤蠢率虎贲。烈皇遗诗仅五首,竟有四篇赞忠贞。自古军功封侯女,舍卿可有第二人?可怜大势终不挽,西南一柱独支撑。呕心莫逆数终运,沥血难燃油尽灯。银发悲听《黍离》唱,残年忍看九州沉。汉家衣冠埋香冢,故国明月照长城。」
朱寅虽为历史上的忠贞侯写了这首诗,可惜不能当着秦良玉的面念出来。
他记得《明史-秦良玉传》记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态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这是个文武双全的宝藏姐姐啊。
「阿姐?」秦良玉虽然知道朱寅为何叫自己阿姐,可还是感到意外。
她正要下拜,朱寅却抢先一步扶起她,「阿姐免礼,免礼!阿姐不到一个月就行军到大同,真是天下劲旅,兵贵神速啊。
一3
秦良玉只能拱手说道:「妾身石柱宣抚司秦良玉,见过--抚军!」
说着侧身往后一指,「妾身所率石柱将士三千员,除途中病死四员,悉数到达。」
她没有正式官职,只是土司之妻,所以自称妾身,而不是末将。
朱寅道:「将士们出川入秦,风餐露宿的行军十分辛苦,未战而有功秦良玉笑道:「行军赶路而已,妾身哪敢居功?我们石柱男儿从小吃苦耐劳惯了,常常在崇山峻岭打猎,往往一夜在林中追逐百里。这行军走的官道,又不带辐重。」
直到此时,她才来得及好奇的打量天下知名的稚虎先生。
年仅十五就已经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明显比同龄少年高了一截。一双眼角微挑的眼晴英华内敛,笑容温煦如春风。更难得的是那种从容不迫丶风清气朗的沉稳气度,竟是少年之中仅见。
明明才十五,相貌也稚气未脱,给人的感觉却像个上位已久丶世事洞明的老练干臣。
秀冰妹妹没有说错,她这个战神化身的共命恩人,本命弟弟,的确是个世间难寻的人物。
不说连中三元的旷世功名,单说这种风度仪态,就已是人中翘楚。
不愧是妇孺皆知的稚虎先生啊。
朱寅叫她阿姐,她知道肯定是因为岑秀冰。因为她和岑秀冰是结拜姐妹否则,稚虎先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怎麽会让兵部调遣自己北上参战?
真要论起来,朱寅叫她阿姐也没错。可是,她不敢以阿姐自居!
但是,她心中却十分感念,对朱寅的印象更好了,忍不住生出一种相见如故的感觉。
她能看出,这位少年抚军对自已极有善意。这种善意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岑秀冰。
朱寅听到秦良玉的话,不禁露出赞叹之色。白杆兵不愧是史书留名的天下精锐啊,光看行军速度就知道了。
都说白杆兵性格坚韧,耐苦战,果然名不虚传。
但见三千白杆兵都是身穿轻便的藤甲,背后背着斗笠大小的藤牌盾,人人手持七尺长的白蜡木杆枪,腰间还有一尺长的短刀。
他们的身材都不高,却个个精干彪悍。就是秦良玉身边的一群女兵,也都是虎狼一般,气息瓢悍。
明末,八旗兵最怕的明军就有白杆兵。白杆兵悍不畏死,擅长白刃搏杀,是极少数敢和女真兵肉搏的军队。
朱寅将秦良玉等人迎进大同城,引荐给诸将。诸将全无轻视秦良玉之意。
无他。他们有眼晴,看到白杆兵的气势,就知道这是一支强兵,哪里敢小看秦良玉是女子?
瓦氏夫人是不是女子?当年率领狼兵,杀的凶悍的倭寇不敢樱其锋啊。
土司的夫人,真不能小看。
又过了两天,熊廷弼率领一千五百江南明军,也赶到了大同。
这是江南兵中唯一参战的兵马。朝廷认为江南兵屏弱,不堪大用,很少抽调。
可是朱寅早就交际遍朝野,暗中结交党羽,势力已经不小。他要想调熊廷弼,根本不需要自己出面举荐。
熊廷弼升到守备,也是朱寅暗中出力。
他写信告诉熊廷弼,好好练兵丶统兵就行。至于升官丶粮饷,全部不用操心。
在朱寅的关照下,熊廷弼朝中有人,又不克扣军饷,还有宁采薇的补贴,居然将所部训练成了熊家军。这支只有一千多人的熊家军,属于整个大明极少满饷的军队。
诸将本来看不起熊廷弼的一千多兵马。江南兵啊,还只有一千多人,有什麽用?来送死麽?
这个熊廷弼走了什麽门道,居然也能来参战?
熊廷弼见到朱寅虽然心中激动,可还是按照朱寅之前信中的交代,装作没有交情的样子。朱寅对熊廷弼也是公事公办,没人看出两人关系莫逆。
熊廷弼率军到来后的第三天,粮草辐重就准备好了。
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准备好,明军的后勤效率实在太差了。几万野战兵马的后勤,一个月都没有筹办妥当。
可是朱寅不能再等,必须要出兵了。
宁夏那边,如今只有麻贵,萧如薰等人在和叛军交战。自己所率的平叛主力,不能再停留在大同了。
粮草不够的部分,只能向鞑子要!
此时的大同城已经聚集了三万多兵马,全部是参加野战的精锐战兵,士气也比较高昂。因为这段时间他们的伙食极好,军饷也准时发满了。
大同城作为商业重镇,早就有宁采薇的生意了。这一次,宁采薇的商社也参与了后勤。
朱寅出兵之前,第一道程序就是点将。
这是规矩,不能马虎。
「轰轰轰一」几声号炮一响,把总以上大小将领,全部依次赶往钦差行营。
戒备森严的行辕,已经被朱寅的家兵接管防务。等到诸将全部到了,朱寅就请出王命旗牌丶钦差关防丶骑马验符。
诸将再次一起拜见,随后分座两边。
朱寅亲自请提督大将军戚继光并座,让李如松更是感慨。
他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之前当大同总兵,想和巡抚并座,结果被羞辱,
被弹劾,丢了大同总兵的帅位。
戚继光也不客气,象徵性的谦让一番就首先说道:「诸将就坐,请抚军方略。」
朱寅说道:「自洮河之变后,虏颇轻中国。招抚议既绝,诸部数入犯。」
「然让寇可往,吾亦可往。与其被动挨打,何如出动出击?戚少保就是典范,若是诸将都如戚少保,何患虏叩边。
这三年,戚继光重掌蓟镇帅印,精练士马,整军纪,还经常出塞威蒙古人。
蒙古于戚少保的威名,居然不敢和蓟州军对抗,只能当驼鸟,装作不知道。
所以朱寅和戚继光的战略是:以攻河套蒙古为主,攻叛军为辅。先击河套,再平叛军。
至于藉口,那就是河套蒙古支援叛军,侵犯大明,理应当诛。
击破河套蒙古,就能趁机收复河套!
戚继光神色寡淡的说道:「抚军之方略,本帅深以为然,可谓不谋而合。」
当着众人的面,他对朱寅完全就是公事公办的样子。李如松等人哪里知道,两人是义父义子?也不知道这方略也是戚继光本人的意思。
戚继光虽然是挂将军印的统军提督,可按照大明朝的体制,当然要听监军的方略。
朱寅在沙盘边坐下来,指着上面的图道:
「咱们先不去宁夏了,咱们先出塞,走阴山之南,沿着黄河北岸西行,
从云内(包头)渡过黄河,南下直入河套—」
「.--趁河套蒙古派兵南下支援叛军,直捣其巢穴,先灭俺答汗之侄着力兔丶僧宰两部,再攻灭整个鄂尔多斯部—」
「」.--然后再西渡黄河,出贺兰山口---此乃先断其首,再剪其势,叛军犹如鱼肉耳.」
等到朱寅说出了和戚继光定下的战略,李如松等人都是愣住了。
说是去宁夏平叛,怎麽杀到蒙古人的河套去了?
「原来,稚虎先生不仅要平宁夏之乱,还要趁机收复河套啊。」李如松很是兴奋,「这的确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声东击西,趁虚而入,釜底抽薪,
危崖弯弓,简直就是铁索横江。」
大同总兵董一奎击掌道:「好的很!抚台相公高明啊!古有围魏救赵今有入河套而平宁夏!」
商阳笑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抚台之策,上上!」
他这麽说其实也有自夸的意思,这一整套战略计划,他作为幕僚也是参与捉刀的。
坐在较远位置的熊廷弼忽然说道:「抚台,此计好是好,却是险的很。
卑职以为似可商榨。蒙古顺义王的汗廷,就在大同之北不远啊—」
李如柏一脚上的皮鞋,脸色一沉的说道:「抚台相公的方略,你小小一个守备,有何资格说三道四?
2
他虽然也是武人,但不妨碍他自己也看不起武人啊。
李如松没有说话,只是皱眉看了弟弟一眼。
虽然他觉得弟弟的话有点刺耳,但这个熊廷的确有点不知轻重的放炮。
抚台的话,戚大将军都没有质疑,你一个守备—
秦良玉也说道:「的确有风险。」
却见朱寅神色淡然的说道:「你们是担心大军出塞后,蒙古诸部会出兵阻击我军?」
秦良玉和熊廷弼一起点头。
朱寅此时心中不禁暗笑。历史上的熊经略是个大大的文臣,却被自己硬生生的培养为武人。
好残忍啊。
熊廷弼拱手道:「回抚台话,卑职担忧正是如此,想必抚台和大将军已经心有对策,卑职实在是杞人忧天了。」
秦良玉笑而不语。
戚继光微微点头,对熊廷弼很是欣赏。
朱寅的神色有点高深莫测,可说出来的话却是很瓷实:
「熊守备,本官并无对策。若是半途真有蒙古骑兵阻击,要麽战胜而进,要麽退避三舍,原路返回。
,
「但是这打仗行以奇计,哪有不弄险的?就只能赌一赌,赌我几万精锐在手,一般蒙古部落不敢阻拦。」
其实朱寅当然很有把握,只是他不能说出理由。
因为北寮对漠南蒙古诸部的情报网,已经比较完善了。
蒙古诸部的特务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个组织。
眼下的蒙古诸部,三娘子和新任顺义王矛盾很大,很多部落贵族无所适从,草原越来越混乱。如今的青城汗廷对各部已经没有多少威慑了。
就说这河套蒙古,对青城汗廷的命令也阳奉阴违,自行其是。汗廷对河套的鄂尔多斯酋长,暂时也无力约束。
这种情况下出兵河套,很多蒙古贵族不但不会出兵救援,甚至会幸灾乐祸。
戚继光一锤定音的说道:
「就这麽办吧。打仗又不是打猎,哪有不冒险的道理?俺倒是想稳扎稳打,可陛下和朝廷催着要速战速决,不能多耗费钱粮。」
朱寅也不容置疑的说道:「大将军既然也没有异议,那就誓师丶祭丶
出兵!」
第二天,三万五千大军,在大同武定门之北检阅。
军势如山,战旗如林。
戚继光的家丁两千丶戚家军三千丶车营三千丶大同兵一万丶辽东军五千丶宣府兵八千丶白杆兵三千丶江南兵一千五百。
三万五千大军,全部是精锐战兵。
其中光是骑兵就有一万五千,一人双马。
一万五千骑兵,占了整个明朝骑兵的两成!
朱寅看到一万五千骑兵,排成气壮山河的骑兵队伍,心情很是复杂。
他如今在海外能调集一万八旗精兵,五千靖州(吕宋)王着战士。
国内各地,通过宁采薇的商业组织,还分布着数千私兵。
他能动用的武力,已经有两万人,
可是骑兵有多少呢?岱山岛的丁火根手中,有一千勉强合格的骑兵。
靖州刺史徐渭手中,有五百会骑马的所谓骑兵,
他的所谓骑兵在明军骑兵面前,不值一提。
海外八旗最强大的是水师,绝对是东方世界最强的海上力量。如今,他的水师已经控制东亚到南洋的海域商道,称霸大洋无敌手。
可是海军再强,也不能登陆啊。要夺回长房的帝位,他的武力还是差的太远。
除了三万五千战兵,三万匹战马之外,还有四万多头骆驼丶骡子丶驮马,马车三万多辆。
气势极其震撼,简直铺天盖地一般,视野之内都是人马。
朱寅看到漫山遍野的牲口和马车,不禁头皮发麻,这才真正感受到古代打仗有多难。
好在,有戚继光和李如松在,他根本不担心怎麽带兵。
朱寅和戚继光简单的检阅了大军,就开始祭。
祭结束,朱寅在武定城门誓师,随即号角吹响,大军缓缓开拔。
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接往北,开向得胜堡。
到了得胜堡,郝运来和郑国望的四千多人汇集,大军达到了四万人!
郝运来和郑国望得知不是去宁夏,而是出塞往西攻击河套,都是风中凌乱。
什麽?主动出塞?!
朱稚虎疯了麽!主动招惹子?这几万大军要在折在草原上怎麽办?那是多大的损失?
他们都要跟着倒霉!
可是朱寅军令一下,他们也只能服从。
四万大军主动出塞进入草原,土木堡之后从未有过。
此举立刻惊动了北方不远处的蒙古部落。
当即有人飞报青城的顺义王和三娘子!
与此同时,早就潜伏在蒙古诸部的虎牙特务,也在朱寅的密令下开始行动!
土默特蒙古甚至整个右翼三万户,顿时因为明朝大军的主动出塞,风起云涌!
PS:今天写诗耽搁了,不到五千字。蟹蟹,晚安!求各种支持!注意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