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14章阿姐一路辛苦!
朱寅一身绯红常服,胸口四品文官的云雁补子,一副清贵文臣的派头。
在一众顶盔攒甲的武将之中,显得格外亮眼。
朱寅继续道:「自古李姓多名将。如松将军虎头燕颔,气势不凡,果真古名将风采,在下见之心折。这次有李将军出马,我与大将军如有神助啊。」
李如柏见朱寅如此热情,没有钦差巡抚和天下奇才的架子,多少有点意外。
大名鼎鼎的江左朱郎,对自己这麽客气的麽?
朱寅十二岁三元及第,惊才绝艳,前所未有。江左朱郎的大名响彻天下,民间皆以为是文曲星君转世,不是一般的文官相公可比。
如今年仅十五,已是一个传奇。文官之清贵,臻于极点。
毫不夸张的说,天下很多人不知道首辅,却很少有人不知道朱寅。
这种人物,李如松本来以为会像很多文官那样盛气凌人,对武将不假颜色,谁知居然如此平易近人。
二弟说江左朱郎和他关系莫逆,乃是忘年之交。难道是看在二弟的面子,才对自己青睐?
李如松堂堂二品武官(都督事),身经百战的大将,听了朱寅的话居然有点受宠若惊了,赶紧俯首作揖道:
「抚台相公过奖了,末将万不敢当。相公大名如雷贯耳,末将今日一见,方知传言不虚。」
李如松的一张国子脸居然微微发热,不由想起少年时期学习兵法,老师徐渭夸奖自己时的感觉。
李如松和李如柏乃是亲兄弟,可样貌却大有不同。
李如柏是肉乎乎的圆脸,眼晴细长,长相有点像藏狐。虽然也有武将的气概,却多少带着一丝喜感。
李如松就不同了。
他已经年过四旬,面貌颇有风霜之色,身材高大挺拔,伟岸如松,正如其名。而且浓眉大眼丶鼻直口方,不怒自威,颇有凛冽杀伐之气,一看就是武将。
在朱寅看来,李如松是个硬汉风格的师气大叔,十分有范儿。长相有点像张丰毅,又有点像段奕宏。
李如松是徐渭的学生,作为李成梁长子,他资格很老。早在九年前就任山西总兵。
几年前,李如松又调任宣府总兵。但这位将门虎子很有武人的风骨,多次得罪了文臣,屡遭弹劾。
当时,新任宣府巡抚的许守谦检阅边军,按照惯例,李如松应该主动拜见巡抚,让许先生上座,自己甘居陪座。
巡按御史作为文官,当然要站在巡抚许守谦这边。于是巡按弹劾李如松「跋扈」,被免去宣府总兵之职,又调到山西。
到山西后再次被文官弹劾,山西也待不下去了,只能回到辽东。
皇帝召他入京去中军都督府出任闲职,心高气傲的李如松如何会去那养老?于是挂着都督事的头衔待在辽镇。
这一次,朱寅巡抚宁夏主持平叛,第一时间就运作李如松接任宁夏总兵官,作为提督军务戚继光的副手。
而原本的历史上,李如松是作为提督军务被启用,挂师镇压哮拜之乱。
李如松感激朱寅举荐,却不知道如果不是朱寅这个穿越者,他这次就是挂师的提督,而不是应该病死好几年的戚继光当提督。
朱寅又在戚继光的介绍下,依次和大同总兵董一奎丶副总兵马林丶参将陈琳丶骆尚志叙礼,言语之间平易近人,十分热络,完全没有监军钦差的架子。
尤其是对穿着皮鞋的李如柏,最是亲切。
诸将顿时对这位清贵无比的少年钦差更有好感。
武将在文臣面前本来就很自卑,更别说面对连中三元丶当过翰林学士丶
教过皇子的的文臣了。
这是文臣中的文臣,相公中的相公,民间有生祠祭祀的贵人啊。却对他们这些只知道击戟操戈的武夫如此礼待,怎不令人心折?
想到这里,诸将都是心中感念,敷衍之心荡然无存。
李如柏容光焕发,忍不住看向又敬又怕的兄长,一脸瑟。
意思分明是:「阿兄你看到没?俺和稚虎先生真是故人,忘年之交。」
这一下,就连李如松也对这个弟弟有点肃然起敬了。
朱寅肃然道:「国家安危,宁夏之事,在下就拜托诸君了。在下虽非武将,愿与诸君弯弓射天狼,并驾齐驱于沙场!」
众将不禁动容,李如松拱手道:「不敢让相公犯险!相公但坐大帐运筹帷喔,自有我等奋力军前,有死而已!」
朱寅朗声笑道:「岂敢后也!功成之日,当于诸君痛饮于幕府,献俘于午门!」
诸将没想到朱寅如此豪迈,不禁欢颜道:「愿效死力!」
紧接着,一群文官也出来迎接。打头的是大同巡抚刑,后面是大同知府黄嘉善等人。
文官们见到朱寅就随意的多了,只是拱手行礼,称呼也不同。
大同巡抚刑站在道右行礼,满面春风的笑道:「早闻稚虎兄大名,稚虎兄一路辛苦,这就请入城暂歇息吧,请!请!。」
刑阶年已五十,朱寅年方十五,可是刑阶却口称「稚虎兄」,这没毛病虽然都是挂都御史衔的巡抚,可他和朱寅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刑比朱寅早了十几年做官,却只是三甲进士,知县出身。说是资格老,但和朱寅怎麽比?
大明官场,先讲官位,再讲出身,再讲资历,最后叙年齿。
刑阶年纪大,资格老,可惜乃是三甲出身,知县起步。本官也只是四品金都御史。
朱寅呢?状元出身,翰林侍讲起步!
即便不说连中三元,只说朱寅是翰林出身丶皇子之师,他也只能甘居下风。
其他文官也都很客气,由此可见出身有多重要。连中三元的招牌一亮,
翰林学士的出身一压,没人轻视他年少,没人认为他资历浅。
朱寅答礼之后笑道:「伯兄客气了。伯兄请,诸位请!」
他对刑很是尊重,这位可是历史上的蓟辽总督丶抗倭经略啊。
当下众人一起拥着朱寅入城。
朱寅过了护城河,从和阳门进入这北魏故都丶三朝陪都的大同。
但见角楼密布,军台相望,气势雄浑,不愧是北国锁钥,巍巍古城。
朱寅一进城,首先看到的是代王府,
大同城是王城,最恢弘的建筑不是抚院丶府衙和总兵幕府,而是代王府。
巨大的代王府坐落在城池中间,占了大同城的五分之一。无论从哪个门进入大同城,都要经过代王府附近,躲都躲不过。
朱寅的仪仗队在大批文武官员的簇拥下前往钦差行辕幕府,经过代王府时往左一看,只见靠近高墙的高楼上,站着一位身穿亲王常服的男子。
此时正是黄昏。这位王者凭栏而望,目光空茫,头顶是漫天晚霞,身后是沉寂的朱楼。
这一幕看上去,很有点苍凉。
众人遥望这位王者,都是默然无语。无人行礼,也无人搭理。
可是那位王者,却突然对看朱寅一行人拱手行礼,口中似乎说着什麽,
朱寅眼见王者竟然主动行礼,只能立刻下马,遥遥对着高楼中的王者,
拱手作揖,口中道:「臣遥拜大王。」
戚继光丶李如松等人也拱手道:「臣遥拜大王。」
虽然官员严禁和藩王交往,不能入府拜见,可如果遇到藩王,当然还是要行礼。
这位王者,当然就是名义上的大同之主,代王。
亲王会对路过的巡抚行礼,听起来很荒谬,然而这就是世道。
如今别说是巡抚,就是地方官,亲王也不敢轻易得罪。
永乐之后,藩禁制度代代「添砖加瓦」,一代比一代严格,以至于到了丧心病狂丶荒腔走板的地步。
每一代皇帝登基,都会强化藩禁制度,在藩王宗室身上再捆一根绳索再贴一道封印。
在朱寅眼中,此时的明朝藩王是一群可怜人。
可怜到什麽地步?本质上就是囚犯。不仅仅是藩王本人是囚犯,而是一家人都是囚犯。
先是不能出封地,之后是不能出王城,最后竟是不能出王府,层层加码。
出城祭祀要先上奏批准。至于游玩丶购物,更是想都别想,很多常人随便做的事情,都要上奏才能干。
严禁和王府属官之外的任何官员交往。哪怕对方只是个从九品,那也不行。
藩王之间,就是亲兄弟也不能见面。
襄宪王和亲弟弟梁庄王分别之际,梁庄王悲恸的说:「你我兄弟,终身不能相见了。」襄王十分悲戚,左右一起涕下。
藩王不但被关在府中毫无自由,而且还受到最少四种人的监视:地方官员,王府属官,锦衣卫,外派太监。
很多藩王终其一生,都没机会看看王府附近的风景,甚至不知道王府所在城池的全貌,没进过本城的茶楼酒肆,没感受过本地的风土人情。
自古以来只有明朝把宗室当猪养,也只有明朝宗室最可悲。
不过,朝廷严厉的藩禁制度,倒是省了朱寅的事。
若是明初太祖那会儿,他必须要去跪拜代王,聆听代王的训令。
可是现在,他完全可以当做代王不存在。代王呢,也不能要求他任何事。
大同城中的军民得知稚虎先生入城,都是争相瞻仰,很多人见到朱寅,
都是不由自主的下跪,口称先生。
甚至太迷信的人,直接称呼「星君老爷」,令朱寅无所适从,只能端着架子,当作不知道。
十二岁就连中三元的国家祥瑞,在民间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在场文武,都是羡慕不已。
同样是做官,差别怎麽这麽大啊?
众人簇拥着朱寅进入钦差行辕。接下来一段时日,朱寅必须留在大同,
等待其他兵马到来,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秣军需。
这些不准备好,大军就不能动。
起码要在大同等候大半个月才能出兵。
至于宁夏那边,只能让固原丶延绥镇派出的偏师和叛军对峙了。
朱寅算着,再过大半个月,秦良玉的白杆军和熊廷弼的兵马也该到了。
还有两支老熟人的兵马近在尺,明天就该到了吧。
其中还有一位是女子呢,呵呵。
果然第二天下午,郝运来和郑国望就作为监军,带着一个参将两个游击,率领郑洛的督标两营,从阳和城来到大同汇集。
虽然只有四千人,但骑兵就有一千多,都是精锐。
郑洛对他们很大方。
这个情报,朱寅早就知道了。
「下官见过抚台军使!」郝运来首先禀报,「下官奉经略相公钧旨,监标下营兵,受军使节制!」
郝运来虽然和朱寅很熟悉,却故意很生分,因为郑国望在场。
郑国望蛾眉一扬,大喇喇的拱手道:「我也一样,奉了经略相公之名,
愿受节制。」
说完取出关防丶验符。神色十分清高冷傲。
这几年,她越发清高了,和谁都不敢亲近,唯恐被看出破绽。
朱寅似笑非笑的看了两人一眼,目光含义各有不同,
他老实不客气的说道:「两位道长既然受本官节制,那本官也就公事公办了。」
「你们率领经略标营,暂时驻在得胜堡。」
「驻在得胜堡?」郑国望天鹅般的脖子一梗,「朱抚军,得胜堡外就是蒙古人,那本是互市的榨场,你让我等去那里驻军?」
朱寅微微一笑,「郑—-道长怕了?」
郑国望秋水般的眸冷如寒潭,「谁怕了?去又如何?你是监军之首,你说了算就是了。哼。」
郝运来也不争论,直接说道:「那就请军使写下手令吧。」
他对朱寅也很不满。
你怎麽回事?把我们打发到得胜堡,和蒙古人面对面?
稚虎,我可是你老乡啊。你就是这麽对我的?
郑国望拿到朱寅的手令,冷哼一声就转身离去。
她从来没把朱寅放在眼里。
郝运来拱拱手,也神色复杂的退下。
朱寅看着两人的背影,微微一笑。
接下来一段日子,三千戚家军丶三千蓟州车兵,五千山西兵等兵马陆续到来,粮秣也筹办的差不多了。
又过了几天,一位身穿银甲的女将,率领三千手持白杆长枪的兵马,到了大同城外。
白杆兵到了!
虽然只有三千人,可那种彪悍的气势却怎麽也掩饰不住。就是善战的戚家军,见了这支客军也不敢小看。
朱寅闻讯,亲自出城迎接。
城外的女将没有想到,钦差监军居然亲自出来迎接自己。她惊之下安敢怠慢?腰身一扭的跳下马背。
这远道而来的女将,当然就是秦良玉。
朱寅一见到秦良玉,就自来熟般的呵呵说道:
「阿姐一路辛苦!小弟等候多时!」
PS:今天年会,太忙了,只能写这些了,蟹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