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13章穿皮鞋的男人
北方边地,少河川沼泽,多旷野荒原。
加上乾旱少雨,一人双马,所以朱寅行军很快。
除了三百多精锐家兵,朱寅武有兰察丶丁红缨丶毛文龙等,文有商阳丶
韩尚等。
毛文龙已经被保举为巡抚标营的把总。虽然朱寅这个宁夏巡抚身边还没有标营,可毛文龙也是正儿八经的七品武官。
暂时没有标营可以统领,毛文龙却能统领朱寅身边的三百多精锐家兵。
朱寅身边还有专门负责西北情报的学生李铉成。
还有魏忠贤。
魏忠贤自愿为奴,为朱家当了一年的马倌儿,果然将朱家所有的马匹养的肥体壮,家中马务也办的井井有条。
朱寅对这个「九千岁」十分满意,就让魏忠贤当了家兵中的风纪使,辅助毛文龙管理家兵。
虽然文臣不能养太多的家丁,可朱家的家兵仍有五百多人,都是精挑细选,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为了家兵的风纪,朱寅设置风纪使。这个风纪使不仅仅是纠察,还有监视内部丶预防渗透的特务使命。
魏忠贤能干机敏,又精通骑射,所以朱寅这次也带上了他。
军情紧急,朱寅直接沿着北边驿站,驰骋西去。一路上只在驿站夜宿丶
喂马,不入城池丶不受拜见。
三日就到宣府,过而不入。又三日即入大同。
北京至大同八百里的路程,不到六天就到了。
一进入大同,地形虽然更加峻峭,人烟却也更加密集,城镇之中的商业也更加繁荣。
大同雄镇,此城真与铁城同。
七十二城堡,由南到北,层层防御,星罗棋布。自宣府以西,峻垣深壕,烽埃相接,难怪于少保有诗曰:
「百二连营秦壁垒,五原封锁汉封疆。」
可是朱寅一路走来,想到于谦的诗,却觉得有点讽刺。
大小军寨丶烽丶隘口,皆有明军把守。即便是仅容一人一马通行的隘口,也有十人防守。
问题是,此地还在长城之内,是属于大明的大同府,并非塞外。
朱寅看到这些辛苦守边的戌卒,同情之馀也不以为然。
堂堂天朝,本不该如此的。
大同有八百多个堡寨,三百多个座墩台,光是戌守的驻防兵力就需要十万人。
这使得大同镇号称十几万大军,九边中兵力最多,可用来机动的野战兵力,却只有两三万人。
明朝从永乐之后,常年在九边军镇驻军八十多万人,战马十馀万匹,每年耗费国家岁收的四成。
两百年如一日的耗费巨额钱粮,就是为了应付四分五裂的蒙古诸部。就这,还经常被蒙古兵攻入境内,烧杀抢掠。
朱寅作为穿越者很难理解,花费这麽多兵力消极防御,军事上究竟有何意义。
自从土木堡大败后,明军转攻为守,对长城防御的依赖前所未有。正统七年开始大修长城。到隆庆初修完,共历时一百三十馀年。
明朝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砍光了北边的森林,导致北边更加凋,生态更加恶劣。
但蒙古贵族仍然经常南下。
等于说分裂的蒙古诸部,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消耗了明朝近半的国力,硬是解决不掉。
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都比明朝时期的蒙古诸部强大,汉唐是怎麽干的?
就是被人垢病的宋朝,面对强大的契丹,也没有消极防御到这种地步。
只要出几个正常的皇帝,怎麽也把蒙古诸部整死了,更轮不到建州女真坐大。可惜朱棣的子孙没有一个成器啊。
经过宣大总督驻节的阳和城时,发现城边有很多庙宇,有北岳庙丶净土庵丶千佛寺丶奋忠祠,以及很多牌坊。
其中有一座崭新的庙宇,居然是供奉朱寅的神童庙!
如今大明各地,有不少朱寅的庙宇丶生祠。
虽然是民间自发修建,可虎牙特务们的舆论宣传也功不可没。这种隐蔽的造神行为,已经持续数年。
但见那神童庙门前的对联是:
「才气通玄谟,文运生紫烟。」
横批:「连中三元。」
众人望庙中一瞅,但见正中伫立着一尊泥胎神像,高仅五尺,童子身形,角髻簪花,手中持笏,身穿大红官服,虽然不伦不类,但也像尊神。
神仙前的神位上,写的是「文曲星君转世神童连中三元江左朱郎稚虎公之神位」。
商阳等人看到朱寅的神像都是神色古怪。看看主公,不约而同的一起低下脑袋,或者转过头去。
他们主要是不知道说什麽才好。
就是朱寅自己,也有点尴尬了。
特务李铉成却是笑道:「主公,这西北很多地方,如今都有主公的神社丶生祠。九边各镇也有,已经不足为奇。」
朱寅咳嗽一声,「这——-唉,民心淳朴啊。过了,真是过了。「
这是朱寅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生祠。
魏忠贤看着朱寅的神庙生祠,恭维道:
「主公是再世的神仙,转世的佛爷,孩儿们哪敢不敬爱的?自然要修建生祠庙宇,表示虔诚孝心了。」
朱寅神色古怪的看了魏忠贤一眼,似笑非笑,意味深长。
魏忠贤不禁有点疑惑,主公看我的眼神,为何大有深意?
队伍很快来到阳和城下。
朱寅端坐马上,抬头看着巍峨高大的城墙,目光玩味。
情报学生李铉成回报说,阳和城中现在有两个熟人,
阳和城是大同东路第一要塞,城墙近十里,固若金汤,既是一座巨大的车事要塞,也是阳和府的府城。
着名的宣大总督就驻节在这阳和城。除了宣大总督,阳和城还驻扎一位兵备道。
按理说,宣大总督驻节大同,宁夏镇爆发叛乱,朝廷应该直接下诏,就近让宣大总督或者三边总制平叛。
似乎轮不到朱寅。
可是如今的宣大总督郑洛,还兼任陕西四镇经略,挂兵部尚书丶右都御史丶太子太保衔!
这位郑经略的官位太大。反而不适合直接去宁夏战场,
因为朝廷不希望搞出太大动静,有意淡化叛乱的严重性,也就没有让位高权重的郑经略总揽平叛军事,而是让朱寅出马。
逻辑是等到朱寅遇挫,无法镇压叛军,郑经略才会出马。
要是一上来就是郑洛出马,那不是给叛军脸麽?
朱寅的仪仗队伍出现在阳和城东门成安门下,又沿着城墙从南边的迎暄门过,可是始终没有人出迎。
瓮城上的明军士卒看着打着钦差对牌的朱寅,虽然目含敬仰和好奇,却没有出城的意思。
朱寅敏锐的感觉到城楼之上有两道熟悉的目光俯视,当下无声的一笑,
有意思。
朱寅也不奇怪没人迎接。
开玩笑,郑经略会出来迎接你一个巡抚?
怎麽可能。
就算郑洛愿意出城迎接,他也不能出城。因为朝廷礼制在此,等级森严,郑洛也不能坏了体统。
按道理,朱寅还应该入城拜见郑洛。
可是朱寅也没有。而是经过阳和城直接往西而去。
因为朱寅担着平叛重任,兵贵神速,特殊时期也不用进城拜见,
直到朱寅的队伍走远,西城楼上才出现一个身穿一品常服的老者。
正是大名鼎鼎的宣大总督丶陕西四镇经略使丶挂兵部尚书丶右都御史衔丶太子太保,郑洛。
老者默默看着朱寅的背影,犹如一座石雕。
这位名满天下三元神童,能镇压叛军麽?
他这几年不在朝中,对这位名声极大的少年新贵,缺乏了解。
「月盈,化吉,朱稚虎是你们的同年,你们可知此人?」
老者身后转出两个七品官员。一个是新任陕西巡按郝运来,一个是新任山西巡按郑国望。
望,十五之月也,是为月盈。所以郑国望字月盈。
这次宁夏之乱,最先向朝廷汇报者,就是陕西巡按郝运来。
按理说,郝运来做官才三年,是没有资格当巡按的。他又没在庶常馆待过。
可是有郑氏的帮助,轻飘飘一个巡按御史就到手了,不知道羡煞多少同年。
至于三甲进士郑国望,身为「国舅」,那就更是官运亨通。
三年工夫,都察院观政一结束,也是巡按御史起步,简直是作弊一般。
说来也巧,两人刚刚得了巡按御史的官位,宁夏就乱了。
可郝运来立功升官之心如火如荼,郑国望也一心证明自己是男儿好汉,
反而都想利用职权参与平叛。
作为巡按御史,他们本来就有资格成为监军团中的成员。
根本不需要朝命。巡按御史什麽都能插手,监军更是天职,他们直接就能去军前对武将们指手画脚。
两人得知朱寅成了巡抚,都是幸灾乐祸,希望朱寅一直在地方窝着,再也无法当京官。
郝运来没有说话,郑国望却是说道:
「回族叔的话,朱寅虽然才高名大,可他从来没有统兵过,这次去宁夏,多半劳师无功,受到陛下切责。」
郑洛皱眉道:「你如今已是巡按御史,怎麽还不知规矩?老夫说过了,
不要叫我族叔,你我都是朝廷命官。」
郑洛和郑氏的确是同宗。只是出了五服,血缘已经疏远。但真要论起来,郑洛的确是郑国望的族叔。
郝运来看着朱寅的背影,说道:「回经略相公的话,晚生以为,朱寅只要不犯大错,听取众人建议,叛军必败。相公无需担心。」
「朱寅此人虽然没有统兵过,可运气向来极好。或许是个福将也未可知郑洛微微点头,「但愿他马到成功,不要让宁夏糜烂,劳师无功。,
老夫若是年轻几岁,哪里能坐在此地等待捷报。」
「月盈,运来,老夫签发手令,将督标两营,让你们带到宁夏,听从朱寅节制。」
「你们一人统帅一营,明日大早就出发吧。
郑国望神色一喜,随即蛾眉一皱的说道:
「大同精兵很快就要被朱寅调走,防务本就空虚,经略相公把督标两营让我们带走,那经略的安危谁来保护?若是鞑子攻打大同·—」
郑洛摆摆手,「老夫年事已老,你们不用担心老夫。若是鞑虏真的攻打大同,督标两营才四千兵马,也无济于事。」
「眼下宁夏有事,平叛主力就是秦军晋军,你们是秦丶晋巡按,本就有监军之责,责无旁贷。」
郝运来心中惊喜。他这次来阳和城,本来就想带走郑洛的督标。
「经略放心便是,下官带走督标去宁夏,督标回,下官回!』
当天黄昏,朱寅就到了大同城。
大同总兵丶大同知府,代王府,全部在大同城。
此地是唐之云州,辽之西京,不但是边城重城,也是繁华之地,商贸辐,货集八方。否则当年正德皇帝也不会来此巡游。
明初第二次北征,徐达走的就是大同,可惜结果大败。徐达在草原吃了大亏,为了防御文重修大同城。
朱寅沿途看到一座座关城烽,追古抚今,遥思后世,不禁感慨万千。
催门关抗辽,平型关抗日,都在这大同。
大同周围十三里,高四丈余,固若金汤,气势磅礴。整体布局如「凤凰单展翅「。
大同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
朱寅来到和阳楼下,不禁又想于谦的诗:
「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坑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上将亲平西突厥,前军近斩左贤王。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筋送夕阳。」
此时的大同城,戚继光丶李如松兄弟等人已经到了。
按照朱寅之前的命令,一起出关的将领会在大同汇合。此时应该汇集了一半兵马。
朱寅不但向朝廷保举调遣了熊廷弼丶秦良玉丶李如松,还调遣了麻贵丶
萧如薰。
他将和戚继光率领这些人,主动出塞!
朱寅知道,历史上的宁夏之役,明军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初期主持平叛的总督魏学曾,一直企图说服叛军投降,始误战机。
魏学曾被撤职下狱,又使明军换帅。
二是甘肃巡抚叶梦熊接替魏学曾后,无法有力统御各部,明军各部难以协调,空有绝对兵力优势,却迟迟无法攻克叛军占领的宁夏城(银川)。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属于战略错误:明军迟迟没有切断河套地区的蒙古外援,使得叛军在蒙古部落的支持下,战意坚定,军心顽强。这是导致明军没无法速战速决丶叛军负隅顽抗的首要原因。
河套草原的蒙古首领,着力兔丶僧宰等人联合三万骑兵支援叛军。有这三万蒙古铁骑虎视耽耽,明军怎能全力围攻叛军?
明军战术上玩的很花,什麽水淹银川丶策反离间丶围点打援等等。
可却迟迟解决不了叛军,耗银两三百万。
以后世马后炮的视角看,平叛的关键之地根本不是银川,而是蒙古部落占据的河套草原!
说是平叛,其实叛军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叛军背后的河套蒙古。
打掉了河套蒙古,叛军没有了后援和希望,就会不战自乱。军心瓦解之下,可一鼓而下!
这是釜底抽薪之策。
这一点,明廷中的有识之士不是不知道,可是知道也没用。
因为朝廷不愿意主动出塞「挑畔」鞑子。对于蒙古诸部,朝廷多年的政策一直追求「和平」。明军很少敢主动攻击蒙古。
朝廷和俺答汗议和通贡之后,也就消停了十几年。
就在去年,便爆发了洮河之变。朝廷下诏再次停止通贡互市。
此时若是主动出寨攻击河套,反而是个好机会,朝中的阻力最小,蒙古人也难以意料。
朱寅的队伍刚来到大同城外,刚刚竖起王命旗牌,城中就响起了苍茫的号角声。
「呜呜呜呜鸣随着号角吹响,钟鼓声也响了起来,
紧接着,城头上的号炮就隆隆轰向。
「轰一一轰轰轰!」
城头有人大声喊道:「钦差抚军已到!开门迎接!」
随即和阳门大开,吊桥放下,甲衣铿锵之中旌旗招展,戚继光丶李如松等将领一起出来迎接。
黑压压的大群将领来到朱寅的仪仗前,一起站在西边,拱手的拱手,下跪的下跪,异口同声的说道:
「见过钦差抚军,恭迎!」
「恭迎!」
最前面的人,就是提督诸军的戚大帅。
按明初的规矩,一品武将怎麽可能给四品文官拱手行礼?反过来才是,
可是到了如今,文官监军的情况下,一品武将也要对巡抚行礼。
朱寅见到胡子花白,身材高大的义父对着自已拱手行礼,不禁心中惭愧可是他不能暴露两人的关系,只能赶紧下马,装模作样的拱手答礼。
「大将军免礼,诸位免礼!」
戚继光看着意气风发的义子,心中十分欣慰。
义子年仅十五,就当巡抚平叛了。如此人物,居然是他的义子!
朱寅对戚继光道:「大将军天下名将,国朝长城,晚生十分敬仰。今日见到大将军,何幸如之。」
戚继光心中也是好笑,不动声色的说道:「抚台客气了。」
两人寒暄几句,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抚台相公可还记得未将?」
朱寅一看,只见戚继光身后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
却不是李如柏是谁?
「哈哈。原来是故人!少将军,好几年不见,在下甚为想念啊。」
李如柏笑的合不拢嘴,脸都因为兴奋有点发红,搓着手说道:「末将也甚为想念抚台相公,想不到六年不见,公子已经清贵至此--未将真是——」
李如柏都不知道说什麽才好。
他以前以为朱寅是某位宗室,谁知不是,可连中三元的神童,却更比宗室尊贵的多!
朱寅笑道:「你我故人,不必如此。」
说话间眼睛一扫,果然见到李如柏脚下的皮鞋。
这是现场唯一穿皮鞋的男人。
只是那双皮鞋,实在是太熟悉了。
很显然,李如柏这次是故意穿了这双皮鞋,彰显故人的身份套近乎。
朱寅都不知道说什麽才好,憋得有点辛苦。
他怕笑出来,赶紧看向李如柏身边的一位英气逼人的挺拔男子,拱手说道:
「如松将军将门虎子,在下闻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