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47章手段
告御状?
朱佑堂挑了挑眉。
这的确像是这些举子们的行事作风,不过「就只有这个?」
朱佑堂继续问道。
这次,杨鹏却是一愣,随即迟疑着摇了摇头。
见状,朱佑堂不由皱起了眉头。
煽动士子们闹事,这般手段,倒也算是在意料之中。
毕竟,这次的科举改革,本质上来说,其实最利益相关的,就是这些正在准备科考的举子了。
尤其是这些南方举子,科举本来就是万里挑一的拼杀,对于他们来说,哪怕只是减少一两个名额,也有可能从万里挑一,变成几万里挑一。
这种难度的增加,可不能简简单单的从几倍来衡量,而是让本就渺茫的机会变得更加触不可及。
所以,他们自然是反应最激烈,也最容易被上头的。
但是话又说出来,士子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毕竟都只是普通的学子们,他们能够干预朝政的手段其实并不多。
唯一能够起到一些用处的,无非也就是写一写万言书,告个御状之类的。
这样的手段在普通人看来,已经是能闹出很大动静的事了,但是,其实在朱佑堂这个皇帝看来,也就那样吧。
民间老百姓事事都指望着皇帝老爷做主,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皇帝老爷每天要操心的事情多得很,他们眼里天大的事,送到御前,其实也不过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或许换了别的皇帝,会因为这种举子们的联名御状而心生震动改变主意,可朱佑模却不是会吃这套的人。
而这也是朱佑橙感到疑惑的地方。
徐薄入阁也有一段时间了,他不可能不了解朱佑堂的性情,是绝不会被这种手段胁迫的人。
那麽既然如此,他又为什麽要搞这一套呢?
是因为没了办法,所以哪怕知道成功率不高,也只能试一试,还是背后隐藏着其他更深层的算计?
朱佑橙眉头紧皱,一时也有拿捏不准。
沉吟片刻,他也只得吩附道:「多加派些人手盯住这些会馆,别真的闹出什麽大的事端来,朕回头给朱骥下一道旨意,让他配合你。」
杨鹏微微一愣,倒是有些意外。
虽然说,早些年的时候,锦衣卫是为了侦缉刺探而设立的,但是时至今日,这份职能早就已经被东厂替代的差不多了。
真正需要锦衣卫出面的场合,除了宫廷礼仪护卫之外,基本上就是由天子钦点的大案了。
也就是说,如果仅仅只是需要盯着这些士子的话,东厂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需要锦衣卫的配合难道说,陛下觉得这件事可能会需要抓人?
杨鹏心中顿时对整件事的风险评估又提高了一层,郑重低头道:「奴婢一定竭尽全力。」
礼部的动作还是很快的。
或许是因为周洪谟本身对科举的弊病十分清楚,所以,他拿出章程的速度很快,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呈了上来。
朱佑橙看完之后,倒是觉得十分满意。
不得不说,周洪谟这个礼部尚书不是白当的,这份章程当中,对每个省份的科举情况做出了十分客观的呈现,他没有仅仅按照这些省份的生员数量来划定名额,而是结合了地方的教育程度,历年来的安定状况做出了综合的判定,最终确定了新的员额。
当然,新的章程当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压缩了南方举子的员额,尤其是江西,浙江这些科举大省,更是被削去了近四分之一的名额。
这一刀砍下去,朝堂上下顿时就炸了锅,
不少江西,浙江这些被削去名额的省份的官员纷纷上奏,有攻击礼部处事不公的,有弹劾周洪谟徇私的,各种章奏纷至沓来,迅速就堆满了朱佑堂的案头。
不过,有反对的,就有支持的,既然有的省份名额变少了,那就意味着有的省份的名额变多了虽然说从整体而言,南方出身的官员在官场当中人数相对多一些,但是,也没有占据到绝对压倒性的程度。
因此,这些官员们的弹劾奏章刚刚一上,紧随而来的,就是各种赞成礼部章程的声音。
再然后,就是两拨官员之间的相互对骂,由最初的弹劾礼部,很快演变成了不同籍贯之间的官员,相互指责对方就是为了一已私利。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整个朝堂上下,可谓是到了朱佑堂登基以来最热闹的一段时间,风头甚至盖过了最初的传奉官事件。
不过,这种热闹其实也只是表面上的,只要有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次的风波当中,虽然看似参与的人很多,但其实,凡是侍郎以上的大臣,基本上都很少参与。
像是尚书级别的大臣,除了礼部之外,更是一个都没有在早朝或者是其他公开场合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种场景,不得不说有些古怪夜,李东阳再次悄悄的来到了徐薄这里,二人照旧在书房当中对坐,李东阳道。
「阁老,我从礼部那边听说,关于科举改制的章程,基本已经定下了,最多再过几日,就该对诸司下旨颁行了,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会试就会正式施行,朝中对此议论纷纷,可陛下那边—」
他的话没有说完,而是带着几分忧虑,看向了徐薄。
见状,徐薄沉默了片刻,道:「陛下对此事的态度十分明确,就是打算放弃原有的南北中榜制度,将员额细分到每个省份,分额录取。」
闻言,李东阳也叹了口气:「真的没有转圜的馀地了吗?哪怕是不求恢复旧制,只是为我南方举子们,多争取一些名额,也没有希望吗?」
所以说,其实改制本身并不算是什麽难题,关键是在于,南方诸省占据了太多的名额,只要改制,肯定会被分润到其他省份,这才是他们接受不了的。
徐薄眉头紧皱,随后摇了摇头,道:「希望不大,其实我上次就说了,南方诸省占据的科举名额太多,削减是迟早的事」
李东阳苦笑道:「可这未免也太多了,下官看了礼部的章程,江西等地的名额,一次性减少了将近三成,福建等其他地方,至少也减了两成,学子们苦读不易,如此削减,未免太过不公了。」
这话说的其实有些出格,但是,也可以代表李东阳,或者说他这个群体此时的心声。
徐薄闻言,似乎是想说什麽,但思索了片刻,他又吞了回去,转而问道:「这件事最不满的是那些士子们,这些日子我们该做的也都做了,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