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
【看到了吗?这就是真正的宋家少爷的实力。】
【宋若白好样的,《谁是鱼?》节目就指望你了——】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盛赞自己,宋若白唯一关心的,却只有前排宋知言的反应。
他想,宋知言这回一定知道自己在了。
所以宋知言会是什么反应呢?
震惊?一定是有的。
那震惊之后呢?宋知言会不会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会不会想起去年生日前两人最后的约定?
不由得,宋若白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之中。
他的情绪,乃至于他的身体都因为紧张而发生战栗。
但当他终于将目光落在前排宋知言的背影上时,却愕然发觉,宋知言对此的反应是……毫无反应。
—
宋知言正专注地记着笔记。
他记笔记的很时候最是忙碌,因为他不仅要将蒋闻殊的所有话都记下,还要同一时间,在笔记本上对蒋闻殊所提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归纳与标注。
这一切需要非常强大的专注力和反应力。
所以其实,说宋知言毫无反应也不正确。
宋知言还是听到后排有人说出正确答案的,毕竟这也算是课堂中的一环。
但比起宋若白所说出的那个自己也知道的正确答案。
宋知言在意的点,其实更多在蒋闻殊的那句“回答正确”上。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对蒋闻殊有特殊滤镜在,这句“回答正确”越听越觉得好听。
蒋闻殊的声音偏冷,音调低。
又因为宋知言的座位在最前排离蒋闻殊距离最近的缘故,那声音仿佛就在他的耳畔边上响起,像听得他耳根酥酥麻麻的。
是以,宋知言此时此刻心中所纠结的想法只有一个——
“难道我要因为发型的缘故一直不说话,然后把所有发言的机会都让给其他人吗?”
想到蒋闻殊的称赞因为这个原因莫名其妙落在了别人的头上。
宋知言立刻觉得不爽起来。
第55章笔记
不爽的情绪逐渐升华,变成了一种好胜心。
经过一番不算长时间的纠结。
宋知言很快决定,他也要举手回答问题!
哪怕顶着这样的发型,哪怕顶着这张略显幼稚的脸,也绝不能让蒋闻殊的称赞继续落在旁人头上。
宋知言这样想着,课桌下,他暗自攥了攥掌心。
但宋知言恐怕要失望了……
蒋闻殊其实并不是那种非常喜欢和学生互动的教学风格。
他素来有自己的上课节奏和教学思路,哪怕是教学高一物理,仍然如此。
方才叫宋若白起来答题,其实只是一个意外。
蒋闻殊其实并没有想请人回答的。
可宋若白在教室后,将手臂高高举起,让人忽视也难。
作为老师,蒋闻殊无法拒绝学生的主动。
是以,他才叫起了宋若白。
但虽然叫了宋若白回答问题,蒋闻殊却并没有喊出他的姓名。说是蒋闻殊故意也罢,蒋闻殊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使然。
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流程中,意外再也没有发生。
却不成想反倒让宋知言失望了。
不过对这件事宋知言倒也没纠结太久,因为即便是没有了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蒋闻殊仍然是靠着自己严谨科学的课堂,深深地吸引了宋知言的注意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
宋知言手边的笔记本越来越密密麻麻。
而也是这时,宋知言才意识到,自己从前对蒋闻殊的看法有多么浅薄。
从前,他只知道蒋闻殊是顶级科研大佬,是国宝级天才。
是十六岁被各大高校争抢的人类智商制高点。
然而因为时间有限,又因为专业不互通的缘故,宋知言其实并没有时间过多的阅读蒋闻殊的论文与专著。
当然也是因为一看论文的标题是有关于弦理论黑洞熵减什么的。
宋知言就莫名感到头痛不已。
但今天蒋闻殊开始接地气儿了,课堂上的内容是宋知言高一就学过的物理知识。
一下子,蒋闻殊和普通物理老师的差距就显现了出来。
其实,也不是说宋知言从前的物理老师不优秀。
宋知言所在的高中是当地非常著名的高中,物理老师是拥有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毕业于专业的师范大学,怎么可能不优秀!
然而,对宋知言来说。
拿浇水来比喻。
都说教书育人,教书也就像浇树一样。
从前的物理老师上课,像是拿了个大水管子用水泵从知识库里抽水,抽完水后轰隆轰隆,把水全部倒在了宋知言的身上。
作为一个小树苗。
宋知言其实并不是不想完全吸收。
但高中时间紧张,周考,月考,高考。
每一年都是最关键的一年,每一次考试都是“分水岭”!
宋知言怎么来得及吸收?
他也就只能先靠着记忆力,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刻在脑子里,最后再转化在做题上。
是的,你没看错。
所有一切都将转化为做题,得分。
当然,讲题也是如此。
物理老师的讲题风格突出一个,不管你懂不懂,但你这分儿要拿到。
甚至为了得到正确答案,一些堪称“歪门左道”的做题思路也被推崇。
宋知言甚至到现在还记得物理老师当年在课堂上的一句话,当时是一位女同学举手发言,表示自己对老师方才讲的内容不怎么理解。
然而那位人到中年操着一口方言的物理老师眼看马上就要下课,便只随便挥了挥手——
“你别管理不理解,记住公式,做题的时候套它就行!这公式真要有那么好理解,我不成爱因斯坦了?”
物理老师幽默的表达瞬间让课堂笑成了一片。
女同学也笑了。
这件事就被这么悄无声息的揭过去,但不知为何,宋知言却一直记着那一天。
当然,后面有关于那道公式的题目。
不管是当年问问题的女同学也好,还是宋知言,还是当年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做对了。
哪怕是第一次没做对。
在其后的第五次,第十次考试训练中,也要被迫做对。
但宋知言其实一直在想,那个公式真的是只有爱因斯坦牛顿这种人才配理解吗?
今天,蒋闻殊给了他答案。
原来其实并不是只有那些发现了这些物理学定律的天才才配理解,宋知言也可以。
原来上课,可以不单单只是为了考试,而是在了解一个全新的领域。
蒋闻殊的教学风格,看似古板,平静。
但事实上,他将自己对物理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