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叶璃,齐国末代皇帝。
生于夏历1195年,死于夏历1230年,享年35。
十六岁时,临淄城失陷,皇帝死于乱军之中,叶璃在韩子安的帮助下收复临淄,登上帝位。
往后十年,
齐国国力达到巅峰。
夏历1221年5月,
叶璃以莫须有的罪名,意图诛杀韩子安,结果消息泄露,韩子安逃离临淄。
后续数年,
掌握权力的叶璃,完全暴露出了能力不足的弱点,而且因为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使得齐国在短短几年,就败光了前面积累的底蕴。
夏历1224年5月初十,
韩子安离开齐国的三年后,
率军攻破临淄,齐国灭亡。
......
叶璃的死,
对于目前这风云激荡的天下局势来说,没有掀起丝毫的浪花。
甚至于,
更多人别说知不知道了,
压根就没关心过叶璃的死活。
毕竟,
齐国灭亡已经过去数年了。
如今他们要面对,楚国的进攻,哪里还有心思去管其他。
夏历1230年,6月。
叶璃死后两个月,
楚军出兵六十万,兵分三路,展开了最后的天下一统之战。
这一战,
楚国几乎是倾国之力,
不但出动了所有兵马,更是组织起超过三百万民夫运送粮草。
其中,
第一路,
由宇文辽远为主帅,率领五万齐军,由常山出兵,矛头直指雁门。
按照进攻计划,
在攻破雁门后,
宇文辽远将率军南下,直奔晋阳,威胁晋国都城。
第二路,也是主力大军,由韩子安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兵虎牢关,在堵门函谷关的同时,威胁晋国南部,迫使晋国必须出兵防守,同时也是给北路的宇文辽远拉扯空间。
第三路,由灵姑浮为主帅,统兵十五万,由江陵出兵顺江逆流而上,威胁庆国。
很明显,
这一战韩子安的目的,就是灭晋!
对于这老牌强国,韩子安更是给予了绝对的尊重,南北两路夹击,三十五万大军,更是有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
至于说,
为啥不攻秦国或者庆国。
理由很简单,
一个位于关中,一个位于巴蜀,都拥有天然的地理屏障。
至于晋国,虽然地理位置也算不错,但是在河内和河北都被掌握的情况下,就注定了晋国的被动局面。
甚至于,
在壶关,
韩子安也布置了一支兵马。
虽然人数不多,
但也让晋国不得不派兵驻扎在这里。
......
面对楚国气势汹汹的进攻,
晋国虽说头疼,
但心中却丝毫不慌。
因为就在楚军出兵后的转月,匈奴人也动了。
这一次,
匈奴同样倾巢出动,
三十万铁骑浩浩荡荡,顺着雁门南下。
甚至于,
在经过一次交锋后,
面对巨大的兵力劣势,宇文辽远更是损失了上万精骑,战败溃逃。
战争从一开始,
似乎就不是很顺利。
而且,
匈奴人得理不饶人,在初战获胜之后,便向东南进入冀州腹地,一路烧杀劫掠,大有纵横北方之势。
面对这样的局面,
韩子安似乎也有些焦头烂额。
大军驻扎在函谷关外,没有丝毫动静。
要不是每天依旧有军队在操练,秦国人都以为这是空营了。
然而,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
韩子安终于要迎来第一次战败的时候,
忽然,
噩耗传来。
深入腹地的匈奴人,惨遭战败,三十万人全军覆没。
就连匈奴单于都被楚军俘虏。
最让人惊恐的是,
从前方细作传回来的消息来看,韩子安似乎出现在歼灭匈奴的战场上。
至于说位于函谷关外的中路大军,
虽然打着韩子安的旗号,
也有人,见到过韩子安出现在军营中。
但这支军队,
从出现在这里之后,
就没有任何动作。
对此,
无数人的心中,都有个疑问,韩子安是会分身不成?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
之所以会造成分身的错觉,
原因是......韩子安找到了一个跟自己容貌相像的‘分身’。
这一次的出征,
也是让分身打着自己的旗号,骗过所有人的耳目。
而自己,
则是率军,
前往了邯郸坐镇。
就是要引出匈奴主力,然后全歼。
要不然的话,
让自己出兵草原,
恐怕的后勤消耗,就连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天量财富都支撑不住,更别说连年征战的楚国了。
既然如此,
那不如诱敌深入。
让匈奴人自己跑过来,这样不就可以减少己方的物资消耗,还可以来一招关门打狗。
击败匈奴大军后,
韩子安马不停蹄,
率军出壶关,
夜袭晋军大营,在击破后一路追击至晋阳城下。
此时此刻,
楚军还顺势断了,晋军位于箕关的大军粮道。
......
箕关,
位于太行山脉南部,黄河以北。
算是连接河内和河东地区的必经之路。
因为楚军主力,屯兵于函谷关外,始终威胁着晋国南部,因此箕关内始终都驻扎着大量的晋军,以此防备楚军北上。
但是,
随着晋阳被围,
直接导致箕关的守军断了粮。
一时间,
整个晋国人心惶惶,一副末日崩塌的景象。
在这样的绝境下,
晋国皇帝,也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秦国和庆国的身上,希望在那两边能有所突破。
然而,
庆国和楚军,双方僵持在白帝城处,相持日久,双方谁都没有优势。
至于秦国,
更是被堵在函谷关里,
就连晋国都能把秦国堵在关中,更别说是楚军了。
秦国也曾试图救援,但几次出关都被打了回去。
终于......
在绝境中,
夏历1231年,2月。
城中粮尽的晋阳,被楚军攻克。
晋国灭亡。
这个历经数百年风霜的老牌强国,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