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谢凌在熙攘的集市穿行,什么都没买。
苍山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意思,是没找到适合给表姑娘的土产,还是觉得那些东西都配不上表姑娘,还是公子压根就不想给表姑娘寄。
但苍山还是将每次他停留在摊位前,目光所停留过的东西都买了下来。
回到了宅院后。
眼见男人也没交代他怀里的一大堆东西,便径直回了主屋。
苍山叹了一口气,谢凌什么都没说,那么自己便不能自作主张地将东西寄去京城的,只好把它们先找地方收了起来,说不定男人......
随着“天工院”的成立与各项科技成果的涌现,大夏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林修远深知,科技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更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为了确保这些成果能够惠及更多百姓,他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将科技与民生紧密结合。
首先,他提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天工院”模式,设立多个分院以覆盖不同地区的需求。例如,在东南沿海地区重点研究造船技术和航海仪器,促进贸易往来;在西北干旱地带则着重开发灌溉系统和抗旱作物,帮助农民解决用水难题。这一举措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还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林修远意识到,仅仅依靠官方力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方式吸引商人投资研发项目。他还推动建立技术交易市场,让发明者可以将自己的成果出售给有兴趣的企业或个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政策很快便见成效。一些原本只专注于传统商业活动的富商开始涉足新兴领域,比如资助农具改良或支持医疗设备的研发。他们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引入了更为灵活的管理方式,使得科研工作更加高效有序。
然而,就在国内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风波再次打破了平静。某日,一封来自东邻倭国的国书送至京城,语气咄咄逼人,要求大夏归还其所谓“祖传领土”。这显然是一次无理挑衅,因为那些所谓的“领土”实际上是大夏自古以来就拥有的岛屿群。
面对这种情况,朝堂上再次出现了分歧。部分大臣主张息事宁人,认为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妥协;另一些人则强烈反对,主张立即派遣舰队宣示主权。作为宰相,林修远必须谨慎权衡利弊,制定出既能维护国家尊严又不会引发全面战争的策略。
经过深思熟虑,林修远提出了一套多层次应对方案。首先,他命令海军加强巡逻力度,确保对争议岛屿的实际控制权;其次,通过外交渠道向国际社会阐明大夏的立场,并邀请第三方中立国家进行调查取证;最后,他还秘密派人潜入倭国境内,搜集对方内部的真实意图和军事部署情报。
为了争取舆论支持,林修远特意安排了一场公开辩论会,邀请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处理此次争端。会上,他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法律依据有力驳斥了倭国的无端指责,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这场辩论不仅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大夏政府的理性与克制。
然而,正当林修远以为局势即将趋于稳定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倭国竟然联合了几个小国组成联军,准备强行占领争议岛屿。得知这一情况后,林修远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与将领们商讨对策。
根据前期搜集到的情报,林修远判断敌方虽然人数众多,但彼此之间缺乏默契,且补给线过长,容易被切断。于是,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先发制人,迅速击溃敌军主力,然后利用地形优势逐个击破其余部队。
按照计划,大夏海军在夜幕掩护下悄然靠近敌军驻扎地,突然发动袭击。由于准备充分,加之指挥得当,我方很快便取得了战场主动权。经过数日激战,联军最终被迫撤退,大夏成功保卫了自己的领土。
此役之后,倭国再也不敢轻易挑战大夏的权威,而其他觊觎我国利益的小国也纷纷收敛了野心。林修远趁热打铁,进一步强化海防建设,扩建船坞、训练水手,并研制新型战舰,确保未来再无类似威胁。
随着时间推移,大夏不仅巩固了国防安全,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市镇繁华热闹,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书院遍布城乡,学子勤奋苦读,学术氛围浓厚;甚至就连偏远山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服务。
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林修远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然而,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从不居功自傲。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叶青未竟的事业,让大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理想国度。
多年以后,当林修远年事已高,逐渐淡出政坛时,他常常独自来到叶青墓前缅怀往事。望着那块刻有“为国为民”四个大字的石碑,他轻声说道:“叶大人,我们做到了。如今的大夏,已经实现了您当年的梦想。”
话音刚落,一阵清风吹过,仿佛是某种回应。林修远微微一笑,转身离去,背影渐行渐远,消失在夕阳余晖之中。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这座巍峨的帝国一般,永远屹立不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继续前行。
然而,就在林修远以为大夏可以暂时享受和平之时,一场新的危机悄然逼近。这一次的威胁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内部的一次巨大动荡??皇帝突然病重,朝堂上下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皇帝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与叶青、林修远等人共同推动了大夏的崛起。然而,天妒英才,他因连年操劳国事,身体每况愈下。如今病情加重,御医们虽竭尽全力诊治,却收效甚微。消息传出后,朝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开始为争夺权力展开明争暗斗。
作为宰相,林修远深知此时局势敏感,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乱。他迅速召集心腹幕僚商议对策,并亲自前往宫中探望皇帝。在病榻前,皇帝紧握着林修远的手,声音虚弱但坚定:“修远,朕恐怕时日无多。你一定要稳住朝局,保护好大夏。”
林修远眼含热泪,郑重承诺:“陛下放心,臣必竭尽全力,确保国家安稳。”随后,他退出寝宫,着手安排一系列紧急措施。首先,他下令封锁消息,避免恐慌情绪蔓延;其次,加强皇宫守卫,防止有人趁机作乱;最后,秘密联系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请他们协助稳定局面。
与此同时,林修远意识到,要想彻底平息这场风波,必须尽快确定皇位继承人选。按照祖制,太子本应顺理成章继位,但不幸的是,太子已于数年前因意外离世。因此,目前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两位皇子??长子景王和次子宁王。
景王性格沉稳,深得皇帝信任,且多年来一直参与政务,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他为人谨慎,缺乏魄力,面对复杂局势时可能会显得犹豫不决。相比之下,宁王则年轻气盛,才华横溢,行事果断,但也因此树敌不少,尤其是与部分保守派大臣关系紧张。
为了公平公正地选择继承人,林修远决定组织一次特别会议,邀请所有重要大臣参与讨论。会上,双方支持者各执一词,争论异常激烈。有人主张立景王为帝,认为其经验丰富,更适合承担重任;也有人力挺宁王,称其锐意进取,能够带领大夏迈向更高巅峰。
眼看僵局难破,林修远站起身来,用洪亮的声音说道:“诸位,此刻不是争权夺利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考虑个人得失。无论最终选定谁为新君,我们都必须团结一致,共同辅佐他治理天下。”
此言一出,全场顿时安静下来。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大家终于达成共识:由景王继承皇位,同时任命宁王为监国,负责协助处理重大事务。这一折衷方案既兼顾了稳定性,又保留了创新空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就在新帝即将登基之际,一封匿名告密信送至林修远手中,指控某位大臣正密谋篡位,企图利用此次变故夺取大权。经过缜密调查,林修远发现幕后主使者竟是昔日好友、兵部尚书赵怀仁。
赵怀仁曾是叶青一手提拔的干将,与林修远并肩作战多年,建立了深厚友谊。然而,随着地位逐渐升高,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他认为,如果扶持宁王上位,自己将成为首功之臣,从而掌控朝政大权。
面对这样的背叛,林修远内心痛苦万分,但他明白,此时绝不能手软。经过周密部署,他联合其他忠臣一举挫败了赵怀仁的阴谋,并将其依法惩处。尽管此举令他失去了一个挚友,但却换来了朝廷的安宁与稳定。
新帝即位后,对林修远的信任更胜从前,赐予他“护国元勋”的封号,并授予更多实权。然而,林修远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勤勉。他深知,自己的职责不仅是辅佐君王,更要为百姓谋福祉。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推进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例如,针对农业领域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土地分配方案,规定富户不得无限制购买田产,必须留出一定比例供贫民耕种;对于商业方面,则进一步放宽限制,鼓励民间开设工坊、工厂,促进商品流通。
此外,他还特别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继续扩大书院规模外,还专门设立女子学堂,让更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系统化学习。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几年过去了,大夏在林修远的带领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处处呈现出繁荣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林修远本人,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他经常微服私访,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疾苦,及时调整政策方向。这种亲民态度赢得了广泛赞誉,也让他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然而,即便取得了如此辉煌成就,林修远依然保持清醒头脑。他知道,历史车轮永不停歇,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他从未停止探索新的可能性,总是站在时代前沿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大夏进步。
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大夏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强国,屹立于世界之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