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甲的三人暂时不能外放朱友建是清楚的,他原本也就没打算让刘若宰管绍宁和史可法三个这么快就出任一方,这三个人他还是都比较看好的,当然,还有二甲的头名何瑞徵,也是在朱友建的考虑中的。
可问题总得解决啊,最后思来想去,朱友建把左光先擢升为了顺德知府。一方面因为左光先是跟随自己的从龙之臣,另一方面他在霸州任上的这半年多时间里干得确实不错。月初的时候朱友建去接金南珠,返回京师时,还特地绕路到霸州去暗访了一下。
左光先也确实是个能做实事的人,把霸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样貌大有改观。既然是这样,也正好多给他加点担子,毕竟这会儿朱友建手底下还是缺人啊。于是左光先就像坐火箭一样,才当正五品的知州半年多,就又连升两级,做了正四品的顺德知府。
这个任命倒是出乎意料的没有大臣反对,因为大家知道左光先不仅是皇上潜邸的老臣,还是左光斗的弟弟,再加上人家干的又真的不错,所以众人是都没什么意见。
自己手底下能用的人还是少啊,朱友建心中暗暗叹息着。好不容易得到这么个机会,可以在州府这一级安插两个自己真正可用的人,而且还是直隶这个自己的腹地。可最后挑来选去,只占住了一个,剩下那个实在是没有人了,朱友建也只能望州兴叹了。
他现在直恨不得把天底下所有的官员都换成自己别院那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好歹那些人多少都是经受过一些科学教育的,又被自己洗脑,相对来说忠诚度不仅高,而且执行自己的命令也不会打折扣。
不过到现在为止,别院学校里才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都是那些年纪至少已经有十七八岁,过了学习的黄金阶段的。这些人因为多少懂得一些知识,所以大部分都被别院的那些工厂给瓜分了。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又有一大半被黄得功给忽悠走了,进入了军队中。最后只有一二十个人留下,被朱友建分派到了朝廷的各个部门,先去跟随实习。真的是太缺人了啊!
朱友建也知道,培养人才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能够在十几年内稍有小成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像后世共和国那样开挂式的发展,朱友建想都不敢想,自己还是按部就班的慢慢来吧。所幸现在自己手边就有这么一批刚刚踏入官场的菜鸟,还没被这个大染缸污染,仔细考核一下,想来还是能有一些可用之人的。
殿试放榜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朱友建和内阁商议封赏事宜过后的那一天,便是御赐恩荣宴的日子。一般来说,这种事情都是由皇上下一道旨意,再由礼部负责组织就行了。宴会的地点设在翰林院,整个宴会过程皇帝是不出席、不参加也不会再操心的。参与宴会的人除了上榜的这些个进士们之外,就都是礼部、鸿胪寺的大小官员和读卷官以及参与殿试各项事宜的官员等。
在宴会之前,还有一个由新科状元率领众进士进宫谢恩,以及前往国子监拜谒至圣先师孔子庙的仪式。等仪式结束后,众进士便脱去身上的布衣,换上礼部准备好的官服,这最后的一项叫做“释褐”,即表示他们不再是民而是官了。之后国子监会照例立碑题名,将这一科进士的名字全部记录下来。
这是朱友建登基以来,崇祯朝的第一科进士,总共点了三百一十六名,再加上地方官员恰好缺乏人手,朱友建对于此次他们进宫谢恩也是很重视,毕竟这可以算是自己第一次召见他们。
这天一大早,刚过卯时,三百一十六名进士便如官员上朝一般,在午门外排好长队,由鸿胪寺和礼部司官领着,待左掖门打开之后,就依照次序走入了宫中。
刘若宰是今科状元,自然是要走在最前边的,后面紧跟着的是榜眼管绍宁,探花史可法和一众的新科进士们。跟在一甲三人身后的是何瑞徵,他有些艳羡的看了看三个人。虽然之前在酒楼里和书童说的很轻松,但在他的内心中又何尝不对一甲十分向往呢?
毕竟这种事情一辈子只有一次,再无重来的机会。即使以后封侯拜相,那自己也是以二甲的成绩做到的,和一甲相比,还是会有遗憾的。想到这里,何瑞徵不禁又心生怨怼,觉得要不是史可法,自己必然能够荣登一甲。跟着又把刘若宰和管绍宁两个也恨上了,若他们两个有一个不在,那自己岂不也是一甲?
众人在金水桥南侧稍作停顿,待鸿胪寺的官员又交待了一番要注意的事项之后,才在带领下跨过金水桥,走进了皇极门。
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进宫了,但心情相较于前两次,却是显得更加轻松,很多人都在偷偷打量着四周,想仔细看一看这天家的居所。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说不定便是他们最后一次进宫了,毕竟一旦被外放出京,到某个偏远的地方任职,可能就一辈子都回不来了。
不过当他们来到皇极殿的台阶前,看着那巍峨高大的宫殿,还有那站得笔挺,排列在两旁的大汉将军们时。所有人的心里都不由得紧张起来,连脚步都放得轻了,生恐自己做出什么君前失仪的事情来,那自己这十数载的寒窗苦读可就全白费了。
这时候皇极殿前的大广场上,十分的安静,除了众人的脚步声外,竟连一丝别的声音都听不到。新科进士们低头垂首,跟着前边人的步伐,亦步亦趋的走着,眼前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这样的庄重和肃穆,更让他们感到九重天阙那皇家的森严。
进士们第一次觐见皇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是绝对不能闹出笑话的。不过鸿胪寺事先都已经事先安排好了,从哪里走,走多少步,该如何行礼,又要怎么说话,已经是让他们演练了许多次了。正常情况下,是绝对不会出错的。所以别看一下子来了三百多人,可是却行进有序,丝毫不乱,完全没有一丝生疏的感觉。
待众人在丹墀上站定,就有官员进入大殿去向皇上禀告。这时候那些进士们才算是稍稍松了口气,只要自己站在这里不乱动,听候下一步的指示,那就不会有错了。所以他们很多人这会儿都是浮想连翩:一想到自己孤灯寒窗十载苦读,现在终于有了结果,可以光耀门楣了;再一想到觐见皇上以后即将到来的恩遇和荣宠,又有那个不是激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