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恐怖灵异> 秦始皇来了这题也选A> 第 115 章

第 115 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两张卷子对其他人来说确实不多,但对没写完作业还要被罚的霍去病和刘彻来说。()
    不但有点多、还有点写不完。
    ㈡炭烤肥啾的作品《秦始皇来了这题也选A》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㈡『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君臣两人手忙脚乱的凑在一起补作业。
    那边卫青带着已经写完课业的霍光打发时光。
    两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那边嬴政早早地写完了卷子,顺利的从朱元璋手上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只是一时间得到的东西太多,他反而不知道该从哪一步下手了。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一下子得到太多也很令人苦恼呢。
    扶苏给他爹出主意:“父皇,虽然咱们现下得到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好东西,但水稻和丞相的新法还在缓慢进行中,人手实在是不够用,不若先搁置一段时间,再徐徐图之。”
    嬴政何尝不知道,步子迈得太大了极有可能一事无成。
    但这么多充满诱惑力的东西摆在眼前,真的很难以抉择。
    很难有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同时进行投入研究。
    “而且父皇不是已经把社会繁荣度和世界等级又提上去一点了么?”扶苏语气缓慢的给他老父亲分析利弊:“父皇全然不必急于一时,左右您有的是时间。”
    扶苏说了这么多。
    就这一句说进嬴政心里了。
    是啊。
    他有的是时间。
    他急什么?
    虽然短时间做出耀眼的成绩令人欣慰。
    但千秋万代的灿烂江山更令人欣喜。
    不过嬴政也只是因为这句话心里舒坦了一下。
    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卷王。
    没有人手,那就创造人手。
    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
    正好后面朝代的人不是发明了科举么?
    正好可以拿出来用用。
    嬴政才不管六国的贵族们愿不愿意来参加科举入朝为官。
    反正最后事情他都是扔给李斯去办。
    李斯怎么办、能不能办得好,那都是李斯的事。
    跟他无关。
    李斯:......
    也不知道为什么。
    在家吃饭吃着吃着突然后背一凉。
    嬴政又跟扶苏商议了一点其他的事情,等到扶苏走后,嬴政独自一人翻看跟朱元璋换来的制作方法。
    作为王公贵族,他其实并不曾接触过这些手工制造业的东西,但也不妨碍他看得津津有味,翻来覆去的看了一遍又一遍。
    嬴政把这叫做放松。
    自从把制作方法拿到手里以后,嬴政这几天处理完政事以后没事就会拿出来看看。
    虽然他还不会做,但他都快会背了。
    蒙毅也跟着看过两眼,但他对这种事情不感兴趣,很快就不再跟着看了。
    蒙恬倒是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跟着看
    ()之余还试过自己上手捣腾。
    他最近跟王贲一块憋在咸阳,整天也没什么事干,差点给他憋坏了。
    虽然王贲天天找他一块上门出门玩,但咸阳就只有那么大。
    逛来逛去也没什么意思。
    蒙恬索性闭门不出开始自己研究那些东西了。
    他也曾邀请王贲跟自己一起研究,结果王贲一听到要做研究,跑的比兔子还快,一眨眼就没影了。
    蒙恬根本来不及抓住他。
    蒙恬对王贲这临阵脱逃不能静心的行为嗤之以鼻。
    他势必要搞出个门道来,为陛下分忧!
    七天后,蒙恬灰头土脸的从自己府里出来了。
    为陛下分忧这种事,还是交给丞相去做吧。
    他还是为陛下开疆拓土得了。
    遂放弃研究,又找王贲消遣去了。
    嬴政那边还等着蒙恬的结果呢。
    结果就等来了蒙恬拍拍屁股跟王贲出门打猎的消息。
    嬴政:?
    不是。
    他的四大发明呢?
    就这么没了?
    嬴政紧急叫停了蒙恬和王贲的打猎。
    把他手下的两位猛将召进宫里。
    嬴政还没开始问呢,蒙恬就深深的叹了口气:“陛下,您让人给骗啦。”
    嬴政:?
    哈?
    他这几天都待在宫里没出去过,谁能骗他?
    “明太祖给您的这个制作方法,他是假的,按照他给的方法什么也做不出来。”
    嬴政没说话,蒙恬又接着说:“当然,火药那个有可能是真的,毕竟确实是炸了,但是那些方士们炼丹的时候好像也经常炸炉,所以这个真实性臣也不敢确定,但是那个指南针,他是真的做不出来啊,臣夜以继日、不眠不休,试了整整七天!一事无成!”
    嬴政:......
    额。
    那个爱卿。
    要不你先冷静一下。
    朕以前听帝师说术业有专攻。
    有没有可能,这个配方他没问题。
    只是你做不出来而已呢?
    不过看蒙恬那一副被人把精气都吸干了的表情。
    身为一个贴心的帝王,他向来不会给自己的臣子添不必要的堵。
    嬴政很贴心的没把自己的心理活动说出来。
    蒙恬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嬴政都差点忘了自己叫蒙恬过来的初衷是什么了。
    但蒙恬都跟倒豆子一样咔咔把话全都说了,也确实没留给嬴政发挥的余地。
    蒙恬还在继续输出,大倒苦水。
    “陛下啊,你是不知道啊,明太祖给你的那个配方,看着好像人模人样的,其实根本就用不了,臣按照他说的这几天都快把整个咸阳的石头找遍了,一次也没成!”
    看蒙恬说得这么信誓旦旦的,嬴政也不由得产生了一丝怀疑。
    难道明太祖给他的制作方法真的有问题......?
    倒也不是他又要跟别人做交易又要怀疑别人。
    实在是跟外人相比,还是自己的得力助手更让人信得过一点。
    嬴政的目光隐约带了点犹疑。
    “那不然......找明太祖问问?()”
    “一定要问!?()_[()]?『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蒙恬斩钉截铁:“一定要找他要个说法!陛下给出去的那么多草莓不能白给了!!”
    对哦。
    又不是朱元璋的单方面赠与。
    他们也是付出了代价的。
    问问怎么了。
    嬴政理直气壮的打开了跟朱元璋的私聊界面。
    蒙恬在旁边做场外技术指导:“陛下,言辞激烈一点!必须狠狠谴责这种行为!不用给他好脸色看!”
    嬴政:......
    要不这天你来聊呗。
    【秦始皇】嬴政:明太祖,朕有点事想问问你。
    那边朱元璋刚上完早朝没多久,被朝堂上互相攻击对方的臣子们吵架吵得头昏脑涨。
    心情正是不太好的时候,回嬴政消息的时候语气也不怎么好。
    【明太祖】朱元璋:有事?
    短短两个字。
    却很轻易的让嬴政也不爽了。
    旁边的蒙恬还在不停地拱火。
    “他居然敢这么跟陛下说话!什么态度!陛下!!你骂他!!!”
    蒙毅扯了扯自己哥哥的衣袖,很大力。
    蒙恬被他扯得差点栽了个跟头。
    “怎么了?”蒙恬没懂蒙毅的暗示,不知道他没事扯自己干嘛。
    蒙毅示意蒙恬自己去看嬴政的脸色。
    蒙恬抬头看去,嗯......
    有点难看。
    蒙恬默默地闭嘴了。
    虽然嬴政心里有点不爽,但他也没打算跟朱元璋计较。
    【秦始皇】嬴政:明太祖前几日给朕的四大发明的制作方法,朕有点不明白,想再问问明太祖。
    看到嬴政这么说,朱元璋更烦了。
    【明太祖】朱元璋:朕又不是工匠,你问朕有什么用?没事别来烦朕。
    嬴政:?
    这下嬴政也怒了。
    本来嬴政没觉得朱元璋给他的配方会有什么问题。
    毕竟大家都是开国皇帝,干这种事情也蛮掉价的。
    但看朱元璋这个态度。
    说不定他真的被骗了。
    【秦始皇】嬴政:你给的制作方法有问题,东西根本做不出来,不找你找谁?
    【秦始皇】嬴政:难道你也是那种奸商?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你怎么说话呢?
    【明太祖】朱元璋:你自己的人废物,做不出来,难道还要朕把饭喂你嘴里?
    【明太祖】朱元璋:既然这样,那你付费,朕考虑借你几个得力的
    ()工匠。
    嬴政:......
    世上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他现在百分百相信蒙恬说的是真的了。
    就在嬴政刚把痛斥朱元璋的消息写完的时候。
    大群里跳出一条刘彻的消息。
    【汉武帝】刘彻:曾祖,这天工开物可真是好书!里面什么都有!等朕命他们把版雕做出来就给你们每人都发一份!
    [【汉武帝】刘彻撤回了一条消息。]
    刘彻激动之下,把发进他们刘家小群的消息给发进了大群里。
    虽然他及时撤回了,但是该看到的人都看到了。
    【唐太宗】李世民:武帝,朕是真不想说,但你自己看看,这都几次了?
    【汉高后】吕雉:乖孙,记得给我一份。
    【汉高祖】刘邦:乖孙,下次有事不要出来到处瞎嚷嚷,咱们自己关起门来偷偷说,明白了吗?
    刘彻:......
    他又不是故意的!
    真是的!
    有了刘彻的提醒。
    嬴政终于想起了之前被他换到手的天工开物。
    被李斯遗忘的书得以重见天日。
    嬴政粗略的翻了翻。
    发现这天工开物上真的什么都有......
    也就是说。
    他本来根本不用跟朱元璋做交易。
    白瞎了他三斤草莓!
    嬴政看了一眼李斯,一旁的李斯努力的把头埋低,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平白无故吃了个闷亏。
    嬴政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但这件事仔细想来。
    好像谁都没错。
    李斯最近忙的晕头转向的。
    嬴政觉得自己也不是不能原谅他的一点小失误。
    蒙恬闭门不出闷头捣鼓这些东西也没错。
    要不是他嬴政甚至到今天都发现不了这个问题。
    但就这么吃亏也不是嬴政的性格。
    那么就是你了,朱元璋。
    这件事情的罪魁祸首!
    把草莓再要回来,显然也不现实。
    但嬴政默默地在心里把这笔仇给记了下来。
    其实朱元璋也冤枉。
    他给嬴政的制作方法都是真实可靠的。
    甚至这事他都没交给别人去办,都是自己去找的工匠然后再亲自转述的。
    一个字都没漏。
    但这中间他不知道怎么的就出现了一点误会。
    工匠们不知道皇帝要这个制作方法是干嘛的,但是朱元璋脾气不好爱杀人是出了名的。
    匠人们怕惹怒朱元璋,于是都尽量把制作方法写得很简洁。
    拿给内行看,有经验的加持,肯定是能看懂的。
    但坏就坏在,身先士卒搞实验的蒙恬他是个纯外行。
    而天然磁石也不是那么好找
    的。
    蒙恬的运气又实在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在他这些天实验的石头里,一块石头都没有。
    全是普通石头。
    而秦朝的工匠们又还没来得及看到制作方案。
    因为扶苏建议他父皇“慢慢来”。
    虽然大家都没有错。
    但最后事情就是发展成了好像谁都能分点锅走的地步。
    嬴政决定不想这件事了。
    压根不能细想。
    越想越气。
    那边朱元璋也觉得很莫名其妙。
    他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交易。
    结果居然被人倒打一耙?!
    朱元璋也单方面决定他跟嬴政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就在大家都稳步向前越来越好的时候。
    下一节课也到了。
    言羽阳一上来就检查了所有人的作业。
    看大家都乖乖完成了,他还颇有点遗憾。
    “唉,居然都写完了。”
    刘彻:......
    什么意思!帝师你什么意思!!
    “既然都写完了。”言羽阳话锋一转:“那这节课就来考试吧。”
    嬴政:?
    【秦始皇】嬴政:不是说这节课学明朝吗。
    他连抨击明朝的说辞都想好了!
    “嗯?”言羽阳疑惑:“我什么时候说过这节课上明朝了?”
    嬴政:......
    仔细回忆一下。
    好像真的没说过。
    但是宋讲完不就到明了吗?
    帝师自己说下节课接着讲。
    难道不就是讲明朝的意思吗?
    “没说过的话当然不算数啦。”言羽阳笑了笑:“以后都多留点心眼,现在,考试开始。”
    嬴政:......
    除了你还有谁敢跟皇帝玩心眼子啊。
    又不是活够了。
    但言羽阳动作很快。
    话音刚落卷子就发下来了。
    嬴政他们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乖乖考试。
    这些天他们光顾着接受新知识、开发新发明。
    根本就没花多少心思在历史课上。
    上课的时候也是看热闹的心态巨多。
    言羽阳突然搞袭击,还真一不小心就难住了几个人。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韩信碎碎念:“淝水之战是哪个朝代的战役来着?”
    本来韩信对这些历史就不感兴趣。
    而且还大部分讲得都是皇帝怎么样怎么样。
    有关皇帝的个人品行这个东西。
    往小了说是帝王私德、往大了说是王室秘辛。
    他才没兴趣了解。
    学到后面开始逐渐有决定性战役入场了。
    韩信倒是打起精神学了点。
    结果他很快就发现。
    这些战役他只是讲讲名字和时间,再讲讲打赢打输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他想听的什么排兵布阵啦、调兵遣将啦、战术战机啦、全都没有。
    宋朝那几场窝囊战役倒是讲了。
    但那玩意韩信听了都嫌脏自己的耳朵。
    还不如不听。
    后来张良他们拿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事情也越来越多。
    就逐渐放松了对韩信的督促。
    韩信乐得摸鱼。
    天天找乐子。
    完全不学。
    这样做的下场就是,在考试突然出现的时候。
    他整个人直接两眼一抹黑了。
    他偷偷抬眼看了看其他人。
    很好,大家都在奋笔疾书的写。
    就连陛下都写得比他快。
    韩信索性把笔一扔,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毛笔掉在桌上发出“咔哒”一声。
    刘邦百忙之中抬头朝声源处看了一眼。
    韩信正在玩手指呢,猝然跟刘邦四目相对,吓得他一个机灵。
    都不用刘邦说什么。
    他又自己乖乖的把笔给捡起来了。
    “顾恺之的传世代表作有哪些.....”孙策咬住毛笔。
    顾恺之.....顾恺之是谁啊?
    好像不是什么杰出的军事家。
    但又总感觉这名好像在哪听过。
    有点印象,但完全想不起来。
    孙策现在对历史课的态度就是又爱又恨。
    得到很多东西的时候,他就超爱。
    到了考试写作业的时候,他就超恨。
    但是他们这会还不知道的是。
    言羽阳今天偷偷地把题型给改了。
    多加了一道论述题。
    上次嬴政说完他不想分析赵构的心理活动之后。
    言羽阳就动了让他们写论述题的心思。
    毕竟KPI还在那摆着,到时候大考的题也不是他出。
    万一做到论述题那不就是两眼一抹黑了。
    做题嘛,就得面面俱到。
    直到李世民成为了第一个发现这道要写小论文的题。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史实进行论述?”李世民摸摸下巴。
    以前没见过这种题呢。
    帝师拿错卷子了?
    李世民放下笔在大群问道。
    【唐太宗】李世民:帝师,你卷子是不是拿错了?
    “拿错了?没错啊,怎么,李世民同学觉得有哪里不对吗?”
    【唐太宗】李世民:那这个论述题是什么......?
    “哦,你说这个啊。新题型,正好这次一起练练手了。”
    【唐太宗】李世民:新题型?
    “对啊,本来打算以后再拿出来给你们做的,但是上次嬴政
    同学提醒我了,早做晚做都是做,就提早拿出来给你们见识见识了。”
    嬴政:......
    【秦始皇】嬴政:你说的该不会是......
    “也没那么严重啦,只是有点类似而已。”
    【秦始皇】嬴政:帝师!你明明说过不会有的啊!
    “啊?我说过吗?没说过吧。”言羽阳笑了笑:“没关系,这种题一般都不会很难,也就十分而已。”
    嬴政:......
    也就......十分......而已......
    十分明明超多的啊!
    而且这根本就不是难不难的问题。
    好吧可能也有点关系。
    但万一哪天真的做到要分析赵构心理活动的题。
    那也太恶心人了吧!
    “鉴于你们是第一次做这种腿,这次就.......”
    【汉武帝】刘彻:这次就不算分数?
    “这次我就把阅卷标准放松一点。”
    刘彻:......
    不知道怎么说,但感觉帝师现在真的有点越来越坏了。
    给了古代人物们一点小小的论述题震撼之后,言羽阳就悠然自得的开始等交卷。
    一般他们写完试卷都会直接交上来。
    都不会等到时间耗尽的那一刻。
    卷子全都收上来以后,言羽阳进入他最喜欢的阅卷环节。
    原本以为是他给古代人物们一点小小的震撼。
    但是这卷子改着改着。
    言羽阳反而被古代人物们给震撼了。
    他连卷子都还没改完,就先被程昱和贾诩惊掉了下巴。
    这次他给出的论述题是南北朝到五代十国那一段历史。
    让古人们结合史实分析为什么这段时期为什么会这么混乱,有没有办法能避免。
    结果程昱给他写了一篇五百字小作文告诉他人肉怎么做好吃。
    言羽阳:?
    虽然吃什么是自己的爱好而且程昱确实是出了名的异食癖但是你在这里聊吃人你真的不觉得你偏题了吗?
    而且你自己偷偷吃就算了能不能不要拿出来大肆宣扬啊!
    0分!
    而贾诩的答案虽然没有程昱这么丧心病狂。
    但他的小论文通篇大意基本是“司马家一百种惨死的方式”。
    言羽阳真的很难不怀疑他们两个是串通好的。
    贾诩负责杀杀杀,程昱就负责吃吃吃。
    看完程昱和贾诩的卷子。
    言羽阳觉得自己需要缓缓。
    短时间内他不想再看到什么炸裂发言了。
    那边嬴政他们还在等出分呢,就听到言羽阳说:“好了,既然考完了,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嬴政:?
    不是说先考试吗?
    【秦始皇】嬴政:帝师,那分数呢?
    “分数下节课再公布,今天就先放放,怎么?不想学啊?”
    嬴政当然不会不想学。
    一进入明朝的历史。
    那他报仇的机会不就近在眼前了。
    简直是求之不得。
    “大家把书翻到第六十六页,今天来讲明朝的统治。”
    “说起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算得上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了,开局一个碗,登基成皇帝,这么听还蛮励志的哈。”
    “朱元璋本人的经历确实也蛮励志的。到了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吃不起饭几乎成了常态,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能充分反应当时的掌权者究竟有多无能。”
    “而朱元璋能当上皇帝的经历也很离奇,本来一开始他给自己找的去处是在寺庙当和尚。”
    “自从佛教文化流传进来以后,迅速在中原占有一席之地,而佛寺和和尚也一跃成为很有社会地位的一方,历史上甚至还有过好几次著名的灭佛行为。”
    【秦始皇】嬴政:灭佛行为?帝师你好像没说过。
    “因为佛教文化经过发展,已经到了十分猖獗的地步,灭佛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吧,只要剃度去当和尚,就可以逃过兵役,而你只要给和尚塞钱,他就可以收留你,帮你逃过服兵役。甚至逐渐的发展成了一条产业链。”
    “而且不谈平时信众们供奉进庙里的香火,和尚们庙里自给自足的产出也是不用缴税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寺庙内富甲一方,寺庙外尸横遍野。外面闹饥荒,和尚们却富得流油。几次灭佛运动相隔的时间其实也不算特别久,但每次灭佛后,统治者们都能从佛寺里抄没很多钱财,得到很多壮劳力,甚至他们都并没有把佛寺赶尽杀绝。”
    【秦始皇】嬴政:既然做了,就应该做到底。
    【汉武帝】刘彻:佛教号召力这么强?这看上去说话比官府还管用。
    “宗教的地位主要还是依托于皇室吧,掌权者带头迷信,宗教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但就是这么有底蕴的佛教,也闹起了饥荒。寺里没有存粮,养不活人,主持就把人全给打发了,铁饭碗没了,朱元璋只能继续上路流浪了。”
    【秦始皇】嬴政:哦——原来是乞丐。
    【秦始皇】嬴政:乞丐也能当皇帝,真是不容易。
    朱元璋:......
    他怀疑有人在阴阳怪气,但是他没证据。
    “其实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元末的形式有多严峻,就连佛寺都吃不起饭了,更遑论是普通老百姓。就这样,朱元璋又过起了流浪汉的日子,但在这种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流浪显然也不是什么好出路。”
    “正好元末的时候农民起义军频出,朱元璋索性就直接投身起义军了,至少还能有口饭吃。”
    【汉武帝】刘彻:果然,每个朝代都离不开农民起义。
    【汉武帝】刘彻:朕想知道哪个朝代的起义军最多。
    “
    这个我之前好像说过了。”
    【秦始皇】嬴政:没说过。
    “没说过吗?总之我们可以先排除秦,秦肯定是最少的。”
    可算给朱元璋等到机会了。
    【明太祖】朱元璋:可不吗?就十四年,能有多少起义军啊。
    嬴政:......
    呵呵。
    “最多的朝代,应该是明朝。”
    朱元璋:......
    【秦始皇】嬴政:哦——原来是明朝啊——
    【汉武帝】刘彻:居然是明?朕还以为是宋呢。
    赵匡胤:......
    这你都能往朕头上扯?
    你没完了是吧?
    【唐太宗】李世民:怎么会是明?
    【唐太宗】李世民:不会是因为明比宋还烂吧?
    朱元璋:?
    几个意思?
    会不会说话啊你。
    “至于什么原因呢,往后学你们就知道了,但是在我看来明朝虽然可能也不是很好,但他们在外交方面还是比宋朝要好一点的。”
    【唐太宗】李世民:真的吗?
    “虽然明朝也有几个不怎么样的皇帝吧,但是宋朝就开国皇帝有骨气一点,明朝至少连着出了好几个呢。”
    听言羽阳这么说。
    嬴政就懂了。
    等于是连着的这好几个没了之后。
    后面就全是窝囊废了。
    “继续说回朱元璋从军。朱元璋加入起义军之后,虽然一开始只是个无名小卒,但是他很快就崭露头角,得到了赏识,他跟马皇后的相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
    “但是起义军这东西吧,刚开始大家是能在一块齐心协力的在一块作战,但是时间一久就都想当老大,都想着当老大以后,就容易搞内讧,谁也不服谁。”
    “但是内讧归内讧。朱元璋这时候还是没选择自立门户,他还是跟着郭子兴一块干,郭子兴就是提拔朱元璋,并把马皇后嫁给朱元璋的人。”
    “但这并不代表着朱元璋自己不想出去单干。明面上他虽然还是郭子兴手下的得力干将,但是他积累的好名声都是自己实打实的,而且因为朱元璋自己的出身,他在这时候还是很能跟底层士兵和百姓共情的,加上他打仗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回回都是自己冲在最前面,这让他愈发的声名大噪。”
    【秦始皇】嬴政:收买人心,装模作样。
    【明太祖】朱元璋:又没收买你,有你什么事。
    【汉武帝】刘彻:怎么回事,你两今天怎么老说对方坏话?
    【唐太宗】李世民:之前做交易的时候不是还相处的很愉快吗?
    看大家都这么说,言羽阳也有点好奇了:“怎么回事?你们两吵架了?”
    【秦始皇】嬴政:没有。
    【明太祖】朱元璋:谁乐意搭理他。
    言羽阳:......
    这
    还不是吵架啊......
    “好吧,你们说没吵就没吵。()”言羽阳随口敷衍道:“那就接着说了。?()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好不容易把郭子兴熬死了,但起义军里还有很多职位比朱元璋高的人,这个时候直接翻脸也不是什么特别成熟的时机,于是朱元璋选择了继续养精蓄锐。”
    “其实纵观朱元璋的起家之路。你会发现真的很难再复刻一次。虽然赵匡胤和朱元璋一样,都是自己带头打下来的天下,但他们两个的成功之路还是有区别的。”
    “等到朱元璋将自己的对手一个一个都逐渐击破以后,建国的契机似乎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宣布称帝,定都应天府。”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这时候,元朝其实还没有完全覆灭。直到朱元璋派兵进攻元朝都城,蒙古退出中原,才结束了元朝对中原的统治。”
    【秦始皇】嬴政:啊,怪不得说比宋好一点,原来是把蒙古人赶出去了。
    【汉武帝】刘彻:那确实是好一点。
    【唐太宗】李世民:但就这么看感觉和宋太祖好像也没特别大的区别。
    “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啦,因为朱元璋他中途征战的部分都被我略过了,但能从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变成一代开国皇帝,这本身也是一种了不起啦。而且当蒙古退出中原的那一刻,丢失几百年、被石敬瑭送出去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朱元璋一起回收了。”
    “朱元璋登基以后充分吸取了前朝的教训。”
    【秦始皇】嬴政:又是吸取教训。
    【汉武帝】刘彻:吸取教训还有那么多农民起义,可见其实也没吸取到什么教训吧。
    【唐太宗】李世民:这么说的话那明太祖是比宋太祖强,至少他把失地给收复了。
    “而吸取教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化皇权。”
    【秦始皇】嬴政:上一个强化皇权的是谁来着?
    【汉武帝】刘彻:宋太祖。
    【唐太宗】李世民:又开始像了。
    “朱元璋沿用了一些明朝的制度,但也没完全沿用,他自己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同时,他把自己的儿子都封了藩王镇守各地,作为巩固皇权的一部分,但是其实这么做还挺容易出事的,所以明朝第二任皇帝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削藩。
    多么亘古不变的话题。
    “不过削藩的事之后再说,我们继续来看看他还做了哪些巩固皇权的事。除了直接把军事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用来监察文武百官,保护皇帝。锦衣卫只需要对皇帝负责,且只属于皇帝。”
    只听令于皇帝的机构......
    刘彻一咂舌。
    听起来感觉很酷的样子。
    “而且他还立下了祖训,祖训是什么呢,就是他自己设下的规定,不管是哪个子孙,都不准篡改违背。”
    【汉高后】吕雉:为的就是防刘秀这种人吧。
    ()刘秀:......
    朕就挪个你的牌位你记到现在?
    【汉高祖】刘邦:这人还挺霸道,是不是平时也听不进去劝啊?
    “也不算完全听不进去劝吧,主要还是得看谁劝。”
    【秦始皇】嬴政:然后呢然后呢,帝师之前说明朝比宋骨头多硬了几代,具体是几代?
    “五代吧,当然,这五代也不是完全都是明君,但是除了前面五代,明朝后面的皇帝基本上都有点没眼看。”
    “反正还有时间,慢慢聊吧。”
    慢慢聊好啊,嬴政恨不得拿个放大镜来慢慢聊。
    “如果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没死的话,本来明朝是可以有一个很顺利的权力交接的,朱元璋也能少杀点人。”
    朱元璋:?
    怎么个事。
    怎么还扯上他儿子呢?
    【明太祖】朱元璋:话别说一半啊。
    “别急嘛,这不是正要说嘛。”
    “马皇后死了以后,朱元璋就有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朱元璋:?
    不是。
    你几个意思。
    刚说咱儿子死现在又说咱老婆死,你就不能说几句好听的啊?
    “本来就还没从老婆去世的阴影里走出来,结果没过多久儿子也跟着没了,上了年纪的人一连接受两个打击,一般都没法接受事实。”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够了朕说够了,你说够了没?
    “不是你自己要听的吗?你又不想听了?”
    【秦始皇】嬴政:他不听朕要听,帝师你接着说。
    【汉武帝】刘彻:就是啊,谁家还没点难言之隐了。
    【明太祖】朱元璋:呵呵。
    “马皇后去世至少还能说得过去,是因为生病去世的,生老病死这个东西是世人无法左右的东西,就算你是皇帝也一样。”
    “但是朱标的的死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朱标死的时候才三十八岁,如果不出意外,就朱元璋对他的看重,以及他自己的争气程度,他肯定是能稳稳的接过皇位,但现实却是,一场风寒就要了这位太子的命。”
    朱元璋:......
    他现在算是彻底相信他们大明的太医里面有内鬼了。
    太子死于风寒。
    这说出去谁信?
    他的太子身体没那么差!
    “而且朱元璋这人他有点认死理,其实马皇后并不是只给他生了朱标一个儿子,他的嫡子还有好几个,但朱元璋压根就没考虑过其他儿子,他选了朱标的儿子。”
    【秦始皇】嬴政:没记错的话他孙子是不是让人给篡位了,搞什么靖难来着。
    “是啊。”
    【秦始皇】嬴政:这不是他自找的吗?儿子不传传孙子,毛病。难不成那么多儿子没一个能用的?
    【汉武帝】刘彻:不至于吧。
    【唐太宗】李世民:搞靖难的不就是他儿子吗?
    【秦始皇】嬴政:德行。
    朱元璋:......
    他就乐意!
    怎么了!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干的心理活动呢,我们也不知道,不过他本人在这,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问问他本人,虽然他本人不一定愿意说。”
    “总之呢,皇位就这样来到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手里。”
    “刚刚也说过了,朱允炆上位以后皇位屁股还没坐热,他就开始搞削藩了。但是针对朱允炆削藩这一行为,也不能说他削错了,只能说他太急切了。”
    “朱元璋登基以后其实就有点忘了初心,虽然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都约束得很严厉,只给一点点钱,敢贪污就弄死,但同时他又放任自己的儿子欺男霸女鱼肉乡里。”
    “朱元璋封的那些藩王,大多数其实是德不配位,早该被收拾,但朱元璋一直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朱允炆这,他开始削藩了,但是前面说过,为了让朱允炆顺利即位,朱元璋杀了很大一批人。”
    “而这批人恰好大部分都是武将,甚至是十分得力的武将。当然朱元璋这么干确实是有他自己的考量,选择朱允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朱允炆的母家不会形成庞大的外戚集团,但不会形成庞大外戚集团的同时也意味着,他没什么强硬的后台,想要顺利即位,只能杀尽威胁。”
    【秦始皇】嬴政:结果前朝的威胁是杀尽了,把自己的儿子给漏了。
    “但是朱允炆他削藩的方式有点太直接了,削藩固然没有错,这事进行得越早越好,但他一上来就是直接把人家废为庶人直接流放。废为庶人就算了,他还不是一次进行的,他还是一个个进行的。”
    “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很冤枉的人,就是湘王朱柏,其他几个藩王确实是不怎么干人事,但是朱柏算是实打实的冤死在了朱允炆手上。而且朱柏是这场削藩受害者里唯一的贤王。关键是削藩削到最后,作恶多端的一个没死,唯一一个贤王倒是让朱允炆弄死了。”
    【秦始皇】嬴政:精心挑选的继承人。
    【汉武帝】刘彻:这算什么?无效削藩?
    【唐太宗】李世民:怪不得被人反了,这不是自找的吗?
    “面对朱允炆的种种动作,朱棣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而且朱棣本身自己打过的仗也不少。但朱允炆这边明显的就是一个无人可用的状态,而且在这个时候他还下了个旨意,勿伤其叔。”
    【秦始皇】嬴政:该狠的时候不狠,不该狠的时候瞎狠。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来朱允炆这边就没什么武将可用,加上他这个人还有一点重文轻武,完事他还下了这么个旨意,理所应当的,朱允炆的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被朱棣杀进了都城。”
    “但是不得不说,朱棣当皇帝确实比朱允炆要成功很多,至少朱棣做事他不优柔寡断。而且他跟朱元璋一样,一门心思往北边打,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总
    共往北边北伐了五次,朱棣同样也亲征了五次漠北,可以说父子两是一脉相传的爱上战场。”
    听到这,岳飞本就不太开朗的心情变得更加郁闷。
    北伐北伐。
    都能北伐。
    诸葛亮可以北伐、太祖皇帝也可以北伐、就连后面的明朝都在一门心思的北伐。
    只有他。
    只有他不能北伐。
    那天上完课以后赵构跟疯了一样拼命的召岳飞回去。
    要是放在平时,岳飞肯定就听命回去了。
    但这次他只回了赵构一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岳飞不明白。
    为什么他们宁愿跟金人低头也不愿意自己挺直了脊梁骨。
    不过他也不需要明白了。
    其实言羽阳说的一点都没错。
    赵构从没对他北伐给予过什么支持。
    但没人说过,北伐一定要有来自皇帝的支持才可以北伐。
    昔年祖逖能凭借一己之身组建军队收复失地。
    今日他岳飞也同样可以。
    左右赵构往后也不会给予他什么助力。
    那他听不听赵构的,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他只要能把金人赶走。
    就可以了。
    赵构如果真的一门心思铁了心要杀他。
    那他也不会反抗。
    岳飞自认无论是言羽阳嘴里的他还是如今的他。
    都已经足够对得起家国天下,对得起公道大义。
    他问心无愧。
    也自认无悔。
    “朱棣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大侄子颁布的法令全都给废除了。有改成他爹在的时候颁布的法令,除此之外,他还额外搞了一个东厂出来,帝位直接凌驾于锦衣卫之上,只不过这东厂里面呢,全都是太监。”
    “可能朱棣搞东厂的初心是为了让锦衣卫和东厂互相牵制,不让锦衣卫一家独大,但是这种机构,特别是还都是太监。前朝有多少宦官乱政的事咱们这里就不提了,但是到了后面东厂成为明朝的一大隐患这是必然的。”
    “明朝到这时候,其实都还在稳中向好,朱棣甚至还开创了永乐盛世,明朝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向上的阶段。”
    听到老四这么能干,朱元璋心里稍微舒服了一点。
    朱棣搞政变篡位已经是既定事实。
    过了这么久,他就算是再不能接受也必须接受。
    这会听到言羽阳夸他儿子。
    心里还有点隐秘的爽。
    “接手朱棣皇位的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能力也不错。而他儿子朱瞻基就更不用提了,朱棣的心头肉、好圣孙,跟他爷爷一样,也喜欢御驾亲征往北边北伐,唯一的缺点就是死的早了点。”
    “然后,大明的运气好像就到此为止了。”
    朱元璋:?
    等等。
    这才哪到哪啊
    ?
    怎么就到此为止了?
    “之后的明朝皇帝就基本上呈现出了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而且他们还都有同一种特质,短命。虽然后来的大明有几位名臣接二连三的给大明续了好几口,但皇帝不管用,臣子再怎么续命,气数也就到那了。”
    【秦始皇】嬴政:哦——转折来了——
    【汉武帝】刘彻:才换五个皇帝就急转直下气数已尽了?啧啧。
    【唐太宗】李世民:怎么个气数已尽法啊?
    “到了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真的就跟基因突变了一样。”
    “刚刚说过朱瞻基唯一的缺点就是死得太早了,他死的时候朱祁镇才七岁。虽然这时候三杨还在,也稍微能跟着辅佐一下。但再怎么样,三杨也只是臣子,手伸的再长,也没法伸进宫里,而这时,朱祁镇身边出现了一个叫王振的宦官。”
    【汉武帝】刘彻:宦官两个字一出来,朕就已经能对后面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出一些预测了。
    【唐太宗】李世民:朕觉得这个叫王振的跟朱祁镇估计是半斤八两。就算没有这个宦官,他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朱祁镇对王振的态度可以说像是被猪油蒙了心一样,别人说的话,朱祁镇根本听不进去,而王振看透了朱祁镇这个人的本质,溜须拍马,句句都往朱祁镇心坎上戳。”
    “朱祁镇对王振宠信到了一种什么地步呢,别人弹劾王振他不管,王振残害忠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把揭露王振罪恶的人给凌迟处死。而且朱祁镇在位期间,起义十分频繁。”
    “但这些朱祁镇根本就不管,王振说什么他就听什么。手底下人的死活啊、百姓能不能吃饱饭啊、权贵是不是作恶多端啊,他根本就不管,他一味地沉溺在王振的马屁中,觉得自己英勇无敌,是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
    【秦始皇】嬴政:跟赵构是一样的人。
    【汉武帝】刘彻:明太祖天天骂这个说那个的,怎么到自己这不吭声了?
    【秦始皇】嬴政:没脸见人了呗。
    朱元璋:.......
    朱元璋这会确实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了。
    他冷冷的在朱家群里扔下一句。
    【明太祖】朱元璋:谁的儿子谁自己解决。
    明宣宗朱瞻基:......
    突然有点汗流浃背了。
    但是帝师说的真的是他儿子吗?
    明宣宗朱瞻基有点不信。
    这会朱祁镇也有三四岁了。
    看上去很听话懂事,不像言羽阳嘴里那么是非不分、昏聩无能啊。
    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隐情呢......
    等等......
    朱祁镇现在已经四岁了。
    已知,朱祁镇七岁多的时候他会死。
    那不就是说他三年以后就要死了吗!
    骤然得知自己死期的朱瞻基内心十分复杂。
    看来这儿子不处理是不行了。
    主要是再不处理。
    他到时候估计也没机会处理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林云叶婉清 全民神祇:我献祭亿万生灵成神 徐安萧岚儿 开局被架空,朕要成就千古一帝 古井观传奇 史上最强炼气期 宋朝大官人 傲娇小青梅甜又黏,又在偷看我了 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 社恐的我,被迫闪婚了个国民女神 炼气五千年 万界无敌从DNF开始 三国: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宿命之环 武道天帝 武道霸主 林星眠费湛 怪猎:猎人的笔记 医生:从心动开始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