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那山,那人,那狗》这个电影,李易很用心。
花费的心思也是比之前的其他电影要多不少,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是年代剧。
而且很多东西,李易自己了解的并没有那么的深刻。
导演拍一部电影,首先要自己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虽然说拍电影就是讲故事,讲好一个故事,大概就是一部好电影。
但是显然,有些电影,不止是讲故事那么简单。
这部电影,李易还特意拉了陈问等老朋友们一起探讨交流,主要是,相比起李易,其实陈问,林云斌,还有周果,唐路他们这些人,反而比李易了解的更深刻。
特别是唐路,可以说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而且唐路的父辈就是工人,虽然不是在邮政系统工作,但是却也异曲同工。
看完李易的《那山,那人,那狗》的初稿。
陈问最为惊讶:“我记得李易你是在港岛出生,应该没有经历过这些吧?怎么会突然想到要拍这样的一个故事?”
不怪陈问这么问,因为《那山,那人,那狗》这个电影,在李易的记忆之中,最初的时候是小说,后来才改编成电影的。
可以说,虽然是一部有着独特的时代烙印的作品,但是却非常的写实。
而写实的作品,很多都是有原型的。
那个年代的内地和港岛,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而且李易那个时候才刚出生,更谈不上对这方面有什么经历。
“这段时间有些喜欢上了那个年代的作品,看的多了,就想着拍一部那个时代的故事,所以就有了一些灵感,因为那八十年代,是个大变革的时代......”李易缓缓地说道。
与此同时,唐路放下剧本,眼角却有了泪滴。
“呼!写的太好了!”唐路感怀地道。
“对了,唐导,我记得你老爸以前是放映员对吧?”陈问陡然想起来了。
“是啊!”唐路点了点头。
其实当年李易拍《天堂电影院》的时候就曾经向唐路取经过。
“说起来,当年小时候,那个时候,放映员还是非常吃香的,属于八大员之一,小时候,我对我老爸的工作,可以说特别的自豪,有时候也会跟着老爸去乡下放电影,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可和现在不一样,没那么便捷,放映机
非常笨重,而且影片是一大盘一大盘的胶片,我老爸每次都要骑着自行车载着好重好重的放映机电影胶盘。
其实特别辛苦,但是放映员不管去哪个村放电影,都特别受人尊重,因为那个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乡下就更少了。
所以,小时候,在上学的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想干什么,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说想要当放映员,我还记得,当时站在讲台上,老师问我为什么,我就无比自豪地说,因为我爸爸是放映员!
当时其他的同学别提有多羡慕了。”唐路说起来脸上都带着一抹笑容。
“当时我老爸去乡下放电影,我央求着他带我去,在乡下放电影,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会提前搬椅子搬凳子提前去等,孩子们更是像过年了一般开心。
而那个时候的放映员可不止是放映电影,还要负责讲解电影,我老爸坐在那里,一边放映电影一边给乡亲们讲解电影,真的好神气!
也是从那个时候,我萌生了,未来一定要当一个和爸爸一样的放映员。”
“可是随着渐渐长大,随着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来考上了大学,渐渐地就从想要当放映员,变成了,要拍电影!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另外一种子承父业吧,所以,我特别能理解李导你写的这个故事里面的邮递员父亲的
那种坚持!
其实说白了,邮递员和放映员,在那个年代,很多时候,是相似的!
他们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邮递员跋山涉水,为人们送信,而放映员同样的也是跋山涉水,为乡亲们带去了精神上的娱乐。
但是就如同当年的我一样,虽然很佩服我爸爸,可是不怕你们笑话,我长大后,最受不了的是,当放映员其实很辛苦,是的,我觉得自己吃不了那个苦。
我爸爸其实很希望我接他的班的......”唐路说着,忍不住掏出烟来每个人发了一根,然后点上。
“?!其实都差不多!”陈问也忍不住感慨道。
“说实话,李易你这个故事要拍的话,或许可以找邮政那边聊一聊,虽然说邮递员和放映员,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唐路接着道。
李易点了点头!
很快地,李易就开始着手筹备《那山,那人,那狗》!
这一次,李易打算慢慢拍,慢慢走!
选角方面,很快地就定了下来。
关于公路片,其实李易当然很熟悉,可是《那山,那人,那狗》却不同于时下流行的所谓的公路片。
因为,电影所处的那个年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路不再是宽敞的公路,也不能跑汽车,而是崎岖的山路。
电影开拍的时候,李易并没有做太多的宣传。
不过,拍这部电影却是让李易极度舒适的过程,虽然有拍摄任务,但是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和山村的质朴热情的村民们却让李易仿佛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旅行。
每到一个地方,李易都会和剧组的主演们,坐下来和老乡们聊聊过去,聊聊他们的故事。
聊聊,这里曾经的邮递员。
期间李易他们还遇到的过时下的山村邮递员。
这个邮递员的名字叫董军,通过聊天,李易知道了他的故事。
他从17岁开始在山区里做投递工作,一条路,一个人,一份坚守,在乡邮路上已默默走了38年,用自己的双脚铺就了一条不悔山村邮路!
他也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也是一名邮递员,后来他是接了父亲的班走上了邮递员的路。
甚至于可以说,董军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的原型人物也不为过。
李易见猎心喜,还特意放下剧组,带着主演跟着董军一起去送信。
通过和董军的聊天,李易他们也知道了,董军如今是这一大片大山的唯一的邮递员,他一个人要负责200多个投递点,他每天需要带着近百十斤重的邮包,翻越十几座山头为村民投递,38年的时间已经丈量了一百多万公里
的山路,骑坏了十几辆自行车,但从没有因为天气原因或自己的疏忽懈怠而耽误任何邮件的投递,实现了38年无差错。
其实他家里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儿子在上市公司上班,女儿女婿做小生意,家里经济条件相当不错。
孩子们都不止一次劝说让他干脆辞了这份苦差事,可是他却放不下。
“有些事情,总得有人来做吧?而且我都做了这么多年了,总得有始有终吧?”董军笑着说道。
通过交流,李易发现,其实相比起过去的邮递员,现在的军,要做的事情反而更多。
因为过去,送的大多数都是信件,那个时候信件也比较多,而现在,信件其实很少了,但是送的东西却反而更多,更重了,当然,他也从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
而因为山里没有邮政业务点,他经常在村民的家门口现场办理邮寄、汇款等业务,并且还为不便出山的老人代买药物或用品,把点滴温暖送给山村的人们。
其实作为一名农村邮递员,董军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他自己也说了:“早年这份工作的收入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现在虽然收入不算什么,家里的孩子也出息了,可我现在也不是为了钱。”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话,可能还会被人认为是矫情,可是李易他们都看的出来,董军是真的。
因为是真的苦!
但他已经成为这条邮路上不变的风景,山里的村民更是离不开他,他说:“我很热爱自己的这份投递工作,我舍不得山里的人们,我会一直沿着这条邮路走下去。”
“其实现在山村邮递员虽然少,但是也只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像我这样的农村邮递员其实还有不少的。”
和董军的一番接触,以及听完他的故事,李易对《那山,那人,那狗》有了更多的,更深刻的理解。
虽然时代在变,虽然科技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不会变的。
李易他们对军都非常的敬佩,朝风暮雨,披星戴月,寒来暑往,把青春和汗水留在了这条乡邮路上,把希望、欢笑、温暖带给人们。
老实说,换做是他的话,李易都觉得自己真的做不到。
所以这反而让他更加敬佩这些人。
就像军说的,有些事情,虽然苦,但是却能给人带去甜,而且总有人要去做,那为什么不能是他?
跟着董军去送邮件的过程之中,李易他们都发现了,董军在这里真的很受欢迎,也很受尊敬。
李易突然有些能够理解,电影里面的:“邮包背起来,就是一辈子的责任。”“乡邮员的肩上担着的,是整个大山的希望。”“命可舍,邮包丢不得。”
这是老一辈的邮递员们的坚守!
原版的《那山,那人,那狗》之所以在国内上映的时候,表现平平,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因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纯”。
不同于商业电影的矫揉造作,也没有特别的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诗意一般的写实。
而原版的作品,是小说,那部小说就是靠诗意的语言征服读者,但它弱情节的散文意象被改编成电影,必然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提高了观影门槛。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部电影的诞生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关系。
那个时候的华国的电影方兴未艾,人们的观影数量不够多,而文艺片一大特点就是不靠剧情取胜,所以乍一看有点温吞,但这样的片子就是要细品才有味道。
当然还有一点是,那个时代的华国,其实还没有那么浮躁,人情社会还没有那么的冷漠。
而相比之下,岛国这个国家,可以说人情冷漠是这个国家的一大痛点。
事实上,像择一事,终一身,这种选择,恰恰是岛国很多人的写照,他们的企业有终身制员工,和国内过去的很多工人是一样的。
《那山,那人,那狗》这种“雁过无痕”的情感处理正好迎合了岛国人的心理需求,他们缺乏的正是这种妙到毫巅的交流技巧。
当然,还有一点,要说一说文艺院线!
国内是没有艺术院线的说法的,哪怕是时至今日也依然没有真正的艺术院线。
但是在岛国,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了,艺术院线不同于传统院线,它的特点是:受众小,数量少,周期长。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两家艺术影院,一座艺术影院一年可能只放映一两部片子。
正是有了良好的输出环境,充裕到奢侈的输出时间,《那山那人那狗》才能在岛国卖到爆。
不过,时下李易却有信心,这部电影能够在国内同样的征服观众。
原因很简单,因为时代不同了。
这部电影曾经出现的时代,前文说了,那个时候,人情还没有那么的淡漠,社会还没那么的浮躁,而且那个年代距离也不是特别遥远,所以,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不缺这种情感。或者说不那么的迫切。
但是现在,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社会越来越浮躁。
越是缺少什么,越是渴求什么。
为什么年代小说,会突然在这几年变成大热门?
就是因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太需要这种东西了,或者也太缺这种东西了。
再一个,眼下的观众,可以说不是当年能比的,《那山,那人,那狗》曾经的观影门槛,对于时下的观众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言归正传,电影很快地回归拍摄,一路上走走停停,李易的确没有赶时间,而是拍拍停停,偶尔停下来,欣赏大自然的风景,听一听这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