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08章204.被「拿捏」的徐先生(第三更)
谢过高谊之后,徐永生便即下山,仍由越青云相送。
「恒光多多保重。」越青云略微沉吟之后,忍不住还是说道:「姑苏风光虽好,但如今天气渐凉,秋风凛冽,若是有不妥,可往太湖大泽边上云镜庄一行。」
云镜庄之名,徐永生有所耳闻。
那是吴笛他老爹的私人庄园。
吴笛人小辈分高,正是因为他父母乃是如今吴氏一族有数的长辈。
他们同越青云父母乃是世交,关系远比吴丶越两大世家里其他人来得要密切。
要说对方为了徐永生丶拓跋锋跟整个吴氏一族决裂,跟已经是武圣之尊的「墨龙」项一夫决裂,那未免要求太过。
但关键时刻托庇掩护一时,便可能令人脱险。
徐永生接过玉佩,轻轻颔首:「今年出来很久了,未必还有时间过去,不过,多谢青云相告。」
越青云:「保重。」
二人告别,徐永生似乎并没有打算在江南停留,而是直接渡江北上。
晚些时候,越青云接到徐永生抵达江北,在巢湖一带现身的消息。
但事实上,徐永生渡江北上后,便又很快自东向西重新渡过大江,返回江南。
巢湖那里出现的他,乃是常杰乔装改扮假冒。
类似装扮,瞒不过「智」之龟甲丶武夫念气又或者道家五行之水有些许基础的武者。
但想要瞒过寻常百姓,再简单不过。
徐永生之所以在道门南宗山门多待了三天,正是配合常杰的行程,请对方客串一下他。
完事之后,常杰继续隐藏行踪,前往江南太湖大泽一带。
暂时没有拓跋锋消息的情况下,徐永生便不着急,先往江州一行。
路上,徐永生神情玩味,查看手里名为白玉旗的道家法器。
……高掌门年岁不大,可真是个老狐狸,很会拿捏人心态。
徐永生当时看着对方,心中便在思考,这面旗子收下,消息要是传出去,其他人会不会也从已经「过世」的谢初然方面着手拿捏他,或者给他下套?
想到这里,徐永生反而不再推辞,看上去深受触动一般收下了这面白玉旗。
当然,高掌门猜心思归猜心思,仅就目前来看,倒也没什麽歹念,只是他善于拿捏人。
而这白玉旗,无疑是件上好的法器。
武魁境界的武者,可以藉助此法器有限度地引聚周围天地灵气为己用。
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宗师层次高手才有神异。
这白玉旗虽然没有那般高明,但对许多武者来说,从耐力和气息总量的角度上看,有了此法器,接近凭空多一方「信」之印章。
对徐永生来讲,甚是合用。
因为儒家相关历练的缘故,再加上实战中出手的表现,外界基本能猜度出徐永生修行,五相五常是主修「仁」。
余者,「智」丶「义」可能较高。
三才阁层数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有偏低的,五常之信和五常之礼可能性无疑较大。
这种情况下,高谊相赠的白玉旗,自然可以说是急徐永生之所需了。
既然已经收下,徐永生便不多纠结。
他反而因此拿定主意。
等将来自己成功晋升四品境界后,除了第六层「仁」和第五层「智」以外,馀下一层三才阁,积蓄温养第三层「礼」。
届时类似北辰拱照这样需要三方「信」之印章才能修炼的绝学,以佩韦自缓协调。
平时修炼时,还能借佩韦自缓再多协调一组「礼」之编钟,以四层「礼」整理构思和创新武学。
实战中如果经由佩韦自缓协调的三方「信」之印章仍然不够用,白玉旗可以派上用场。
徐永生思索停当,便将白玉旗和那只佛门宝瓶一起妥善收好在湖海囊内。
接下来,他悄然抵达江州。
江州治所浔阳县里江州城,乃是江南名城,来往车马众多。
徐永生虽也可藉助惊龙变化身形,改头换面,但风险不小。
江州宋氏,当前正是神经紧绷,招呼南来北往的姜氏丶越氏丶道门南宗以及岭南节度使府中人,甚至还有朝廷钦差。
这种情况下,江州虽然没有封城戒严,但也拉响警报。
徐永生此番暗地里行事,不欲旁人知道自己曾来过江州,是以更加谨慎。
暂时不入江州城,他先在附近浔阳县乡野间转一转,看一看。
徐永生先尝试寻访可能存在的南朝后裔,但暂时没有收获。
谛听夜夜外出,同样没有带回喜讯。
倒是徐永生本人暗中查访下,综合多方面信息,发现一些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这里确实曾经有过南朝后裔逃亡。
但据说都死在鄱阳大泽内。
和宋氏有没有关系不好讲,但他们收藏的那幅南朝玉画,可能便是这麽来的。
徐永生不急不躁,陆续扩大范围。
暗中寻访南朝后裔的同时,他也在观察江州这边的环境与民生。
总体来说,这里比较富饶。
远胜朔方边塞不说,比江北中原很多地方的情形也都要好不少。
环鄱阳大泽周边,不愧是江南西道有数的膏腴之地。
徐永生大致逛下来,对于在江州声名显赫的宋氏一族,周边百姓多在称赞。
这里说宋氏善人多,经常赠医施药,不取分文。
那边说宋氏教化本地其他中小乡绅以礼,令他们善待乡里。
徐永生不置可否,只是悄然漫步而行。
他靠近鄱阳大泽岸边,继续多看多听。
大泽边缘,挨着浔阳县的地方,修筑有大片湖堤,长长延伸过去。
附近人,将这里称为宋公堤。
宋公,并非单只一人,而是宋氏一族多年来,一代代人陆续修筑。
最近的一位,正是如今的宋氏家主,宋季礼的长兄宋伯礼。
不过,湖堤当前已经有些年头,受水势影响,渐渐破损。
今年五丶六月份时这条宋公堤有多处决口,到现在七月份了仍然可见水患的残留影响,多片良田被淹。
不过宋氏已经放出话来,今年入冬农闲之时,便再出钱出物,组织乡民重修大堤,以杜绝来年水患再次来袭。
夜深人静时,徐永生沿着湖堤走过漫长距离。
初时看下来,没什麽问题。
虽然已经有年头,但看得出当初筑堤所用石材不差,可以说是下过一番功夫。
当然,都是世俗意义上方的普通材料,由普通工人构建,没法指望宋氏顶尖高手亲自下水垒石筑土,没法指望他们将自家珍藏天材地宝投入到修筑湖堤上来。
但凭良心讲,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这不是个豆腐渣工程。
可是……
随着徐永生走得远看得多了,他渐渐开始察觉出一些蹊跷之处。
用工用料,施工作业,应该都是没问题的。
但这条大堤的最初设计,未必妥当……
徐永生没有声张,又继续多走一些地方,一边观察湖堤,一边留心同鄱阳大泽和南朝后裔相关的传说。
过了几天后,谛听忽然带回这样一条消息:
【宋显成率众在鄱阳湖畔紫松林内,设置儒家典仪。】
徐永生抬头望天。
今夜阴云密布不见月光,夜色相当昏暗。
宋显成,他有耳闻,不及宋敏宜等人出名,但也是宋氏嫡系子弟,同辈人里堪称骨干。
紫松林,在鄱阳大泽岸边,前两天徐永生才刚刚路过那里。
鄱阳大泽附近布置儒家典仪,应该并非晋升相关,而是与地脉山水有关。
联系到江州宋氏近日的处境,徐永生猜测宋氏可能有多手准备,不是单纯只寄希望于献礼上贡博取乾皇欢心。
略微思索后,徐永生悄然前往紫松林。
在这里,他见到宋显成等宋氏子弟分作两队。
一队人在紫松林内部摆下桌案布置典仪。
另一队人将他们带来的九根粗大黑木,先悄然从湖边陆续送入水中,并将九根黑木深深钉入湖底泥沙中。
他们动作隐蔽,趁夜色行事。
到场的人也都是宋氏嫡系子弟,没有雇佣外人。
「这一趟,怕是要彻底把整条堤都冲毁了。」有人嘀咕:「叔祖修炼有用,这堤本就挨过今年夏天,已经可以修了,没必要让它更烂吧?到时候修起来更费时费钱。」
他身旁一人面色如常:「家里长辈既然有吩咐,我们照做就是了,叔祖去关中帝京,很快就会回来。」
另外一人言道:「还是要控制好范围,些许灾难是好事,不打紧,但不能超出预计,那就成了白白浪费,今年我们支出很多。」
其他人都纷纷点头赞同。
暗处,身形笼罩在白翳绫之下的徐永生静静听着,面无表情。
对方口中那个去了关中帝京,很快将要回来的叔祖,应该是宋伯礼的三弟,宋季礼的三哥,同为宋氏高层族老的宋叔礼。
而宋叔礼回来急着修堤,就是徐永生之前的疑虑所在了。
就他所知,对应儒家武者第七层「仁」的相关历练内容是:
疏浚河湖,筑堤惠民,遗爱千秋。
这当然是件好事。
那条已经破破烂烂还可能被宋氏子弟再彻底爆掉的宋公堤,在其完好无损的年头里,终究还是护佑周边乡里。
但结合设计上的先天缺陷……这分明是一条可供宋氏大佬们循环使用完成修堤历练的湖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