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三十二章起义(第1/2页)
不出所料,又理所当然的。
江南,白莲教大举起义。
且短暂的获得了一些成功。
只是他们仍旧是攻城略地,烧杀抢掠的老一套法子。
没办法,他们派去关外的那个可是一个大堂口的堂主,结果,好不容易穿过朝廷的严密封锁递去一封口信,对方居然联系不上了。
不,也不是联系不上,就是说着什么“为华夏之崛起而奋斗”啊,什么“我为(Wéi)百姓,我为(Wèi)百姓”啊,就不搭理他们了。
白莲教:?
中邪了?
洗脑和宗教什么的,向来是他们玩的最好的啊?怎么华夏那边还能从自己这里忽悠走一个?
哎呀不管了,关外都成功起事了,狗皇帝肯定自顾不暇!这种时候他们插上一脚肯定也能造反成功割据一方!
天下苦清久矣!
弥勒降世,明王出世!
白莲圣教,劫富济贫!
白莲教轰轰烈烈,赌上了大部分的势力和家底,一时之间还真是声势浩大,反旗初举时确也搅动了一池浑水。
那些被口号煽惑起来的百姓们,裹挟着对鞑子朝廷和富户老爷的积年怨气,竟也一度攻下几座县城,砸了衙门,开了粮仓。
而没能得到起义军具体是如何收服民心的白莲教,也跟着喊起了分田的口号,试图以此来收买人心,只是他们的所谓“分田”,很快便暴露了流寇的本质。
起初,那些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的佃户和贫农们,心中确实燃起过希望,但当“分田”真正开始时,却完全变了味。
田地并未按户丈量,公平分配,而是成了白莲教大小头目们论功行赏的筹码,谁冲锋在前,谁献上的“供奉”多,谁就能圈走最肥沃的水田。
普通教众能分到点边角料已是万幸,更多的百姓,只是从给地主老爷交租,变成了向“佛爷”,“大师兄”们上贡,税率甚至更为苛刻随意。
而所谓的“圣库”制度,更是成了公开的劫掠。
教兵们以“供奉无生老母”,“支援义军”为名,踹开商户和富户的大门,金银细粮一扫而空,美其名曰“劫富济贫”,实则大半流入头目私囊。
稍有反抗,便被打为“清妖细作”,当场格杀。
乱兵之下,寻常百姓之家亦难以幸免,米缸里的最后一点存粮,院子里的菜和牲畜,往往也被搜刮而去。
“济贫”?
贫者所得,不过是白莲教教众们从抢来的粮食中施舍的一碗薄粥,还需磕头谢恩,感念“明王”慈悲。
他们的确攻下了城池,却无心也无力治理。
不组织生产,不安抚流民,不建立秩序。
县衙被焚毁,账簿被撕碎,留下的只有一片混乱。
白莲教的大小头目们纷纷沉浸在“开府建衙”的骄傲自满之中,忙着争权夺利,瓜分战利品。
他们的起义,只不过是生怕华夏政权真的抢先一步灭清,他们就失去了在新朝争功夺位的资本,他们想通过主动造反来显示力量,以期未来能与华夏政权平起平坐,或讨价还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二章起义(第2/2页)
而非为了百姓有活路。
他们比官府更凶残,比土匪更无序,他们带来的不是关外的那片华夏那样的真正王化,而是彻头彻尾的劫掠。
康熙这次已经没那么多精力去震怒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关外之敌尚且未平,江南腹地又起烽烟,盛世之下何以至此?
然而康熙还是发挥了他应有的水平,立即从江西,浙江,安徽等邻近省份调遣绿营精锐。
“胤禵。”
“儿臣在!”十四阿哥胤禵出列跪倒。
“着你为抚远大将军,总制江南诸军,赐王命旗牌,可便宜行事,给朕扑灭这把邪火!要快,要狠,不留后患!”
康熙斩钉截铁道:“江南乃国家财赋根本,断不容有失!所需兵员粮饷,周边各省全力支应,敢有推诿迟延者,以贻误军机论处!”
“儿臣领旨!定不负皇阿玛重托!”
胤禵大声应道,眼中闪烁着终于可以建功立业的光芒。
“李光地。”
“臣在。”
“拟旨,晓谕江南士绅百姓:朝廷深知尔等受奸匪裹挟之苦,凡迷途知返,缚献首恶者,概不追究,若能助官军平乱、保境安民者,朕不吝封赏!至于那些执迷不悟、从逆附恶之徒……尽数剿洗,毋需姑息!”
“嗻!”
对于康熙来说,关外的华夏虽然也是心腹大患,可好歹有山海关,有缓冲区,江南白莲教造反才是大清真正的肘腋之患,直接威胁财赋重地和漕运命脉,需要优先镇压。
而清军可能打不过华夏军,但对付组织涣散的白莲教武装还是绰绰有余的。
江南的士绅大户们,初闻乱起时,确也有人心怀侥幸,甚至暗中与白莲教眉来眼去,想着乱世之中或可投机,但当那些头缠白巾的白莲教众们冲进他们的园子,抢走金银,牵走耕牛,甚至将他们的田契地册一扫而空后,他们的恐慌迅速取代了观望。
几乎不用朝廷过多动员,各地的乡绅便纷纷捐钱捐粮,迅速组织起一支支团练乡勇,他们比官军更熟悉本地情形,下手也更为狠辣,但凡抓到形迹可疑、疑似与白莲教有牵连者,往往不经审讯便私刑处决,手段酷烈。
当胤禵率领的朝廷大军开赴江南时,看到的并非预想中糜烂的局势,而是许多地方已然在士绅团练的经营下,形成了对抗白莲教的有效力量,官军与团练合流,开始步步为营,清剿反叛。
战事并无太多悬念。
白莲教起事之初就是混乱的,一旦遇上组织严密,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其乌合之众的本质便暴露无遗。
他们占领的城池很快被一一收复。
真正的血腥在于收复之后的“清算”。
不仅被捕获的起义军头目及其家眷,大多被就地正法或送入京师处以极刑,首级更是处理过后传示各地。
为了以儆效尤,官军所至,凡被视为“从逆”者,杀无赦。
抄家,株连,追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