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皇城司的主要职责是守卫,首先是皇宫各门洞都由皇城司负责看守;进出皇宫的令牌和门号也是由皇城司负责发放和管理。
在皇宫里,从皇帝身边向外扩展的警戒线一般有五条;以皇城司和殿前诸班相交叉分布。
最里一条也就是最靠近皇帝的都是皇城司的护卫(称为亲从官),皇城司本不是军队;但里面多有才力武勇之士,也用了一些军官统领。
如此设置,就是让皇城司和殿前司互相制约,防止异动。
皇城司在拱卫皇城的同时,还承担一些政府机关的警卫任务。
比如文思院负责宫廷的器物制造,其中多有金银之物;故一直有皇城司的亲事官四人在监护。
皇城司除了以上安排外,还有三卫设置,三卫即:勋卫、翊卫、亲卫。
三卫中任职的都是官员家属子弟,所担负的也大多属于礼仪的任务;但由于贴近皇帝身边,选用还是很严格的。
比如在上朝时立于殿上两旁的亲卫官,要求是后宫嫔妃或正任观察使、翰林学士以上官员的子弟充任。
还有一种官职称“带御器械”,佩带御剑贴身侍卫;这可算是真正的御前带刀侍卫。
有这种官职的人并不多,有时也就三四个;有武官也有宦官,一般都是皇帝非常亲信和武勇之人;有时也作为对武臣的加恩挂衔。
宋朝时皇权还远没有明朝时那样集中,皇帝及近臣行事颇多顾忌;宋朝又有祖制,轻易不杀大臣。
所以皇城司只负责侦察,一般不管具体的案子;从而不能侵害有关司法机关。
皇城司逮捕的人犯一般都要移送开封府处理,自己没有审判权和监狱。
这样一来枉法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了,所以皇城司职责虽与锦衣卫相近;但在历史上却没那么知名,所造成的祸害也小得多!
王继恩和蓝采和参与赵光义的夺嫡篡位后,被安插在皇城司任正副总管;而且还是带刀侍卫。
皇城司正总管似乎不是什么官阶,但宋太宗给这二位是枢密使级待遇;为二品大员,级别不低吧!
王继恩一直在宋太宗身边担当护卫,副总管蓝采和便是皇城司的实际统领。
蓝采和手下有四个头领,分别是蒋青、沈阳、韩飞、杨广。
蒋青、沈阳、韩飞、杨广四人是皇城司的顶尖高手,在江湖武林界也是赫赫有名;四人对总管蓝采和绝对忠心。
蓝采和曾经给赵光义说过,皇城司有蒋青、沈阳、韩飞、杨广四大高手,皇上您尽管坐享太平吧!
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汴京城;宋太宗心事重重地在寝宫的未央湖边散步,王继恩、蓝采和和皇城司的十几个卫士不敢靠近上去,远远地盯看着皇上加以保护。
寝宫内的未央湖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碧海,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
湖水岸边的大树上伏趴的知了在拼命的聒吵,宋太宗聆听着知了的聒吵;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来: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宋太宗心情有点忧悲,他自从夺嫡以来一直处于忽明忽暗的幽怨中;高粱河战役的失利,皇侄赵得昭的自杀身亡;坊间对他的诟病越来越多。
尽管蓝采和派出去的皇城司特务侦探到坊间那些对皇上的不共的信口开河统统杀死,独拿并不能阻止百姓暗地里的四下议论。
尤其是皇侄赵得昭自杀,坊间传说赵光义要将太祖一枝叶的人赶尽杀绝。
赵光义无厘头地在未名湖边踱着步子遐想不羁,忽见王继恩上前禀报:“启禀圣上,卢宰相有要事觐见!”
卢宰相就是卢多逊,卢多逊是河南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五代末期周显德初年(公元954年)举进士。
宋太祖开宝元年冬(公元968年),任翰林学士;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公元976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后任兵部尚书。
卢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思敏捷。
史书说他是一个善于揣摩皇帝心思同时又是一个富有才干的人,所以曾一度得宠。
宋太祖好读书,每取书于史馆;卢多逊必向书吏打听书目先通阅览,待太祖问及书中事时则对答如流;太祖对卢多逊是跟敬重。
在太祖爷戳拔下,卢多逊成为宋初的朝廷重臣、居相位,集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诗人于一身。
这次卢宰相向太宗皇上禀报一件喜上加喜的事——成都知府卢成玉押解2000匹战马来到汴京。
宋太宗听卢多逊说成都知府梁成玉押解2000匹战马来到京城,充满雾霾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数月前他曾给地处西南一隅的青石川牧马监下达过一份诏令,说朝廷打算北征需要战马1000匹;要青石川牧马监贡送战马1000匹,哪会想到成都知府梁成玉亲自送来2000匹战马。
太宗皇帝得知2000匹战马到达京城后是为一喜,卢成玉、温同孝一帮竟敢官吏年轻有为是他的第二喜。
听完卢多逊介绍,宋太宗对卢成玉和温同孝大加赞赏,说这样有为的封疆大吏真是难得。
宋太宗十分高兴,说自己要亲自去太仆寺接见卢成玉;看看他们送来的2000匹战马。
卢成玉也是狗球上的虼蚤冒弹,他赶来东京送马的目的是要寻找刘敏;但却撞上宋太宗。
宋太宗在太仆寺见卢成玉、温同孝、马萧、云耶、雷柯、于波一个个儒雅英武,器宇轩昂;又见2000匹战马毛色光亮,膘肥体壮。
立即加升卢成玉为安抚处置使,温同孝为安抚处置副使;马萧、雷柯、云耶、于波、公子建、杨合一等人全都升了官职,说要派遣他们去代州雁门关协助杨业和辽国人一战。
宋太宗之所以有如此想法,还不是为了报高粱河败北之仇。
杨业是宋太宗征讨北汉时收降的一员骁勇战将,号称杨无敌。
杨业归降大宋后宋太宗对他十分器重,任命其为代州刺史率领宋军固守雁门关。
杨业感激宋太宗的知人善用,发来塘报说辽军一直在边境蠢蠢欲动;他打算跟辽军殊死一战,但雁门关战马十分匮乏希望朝廷支援。
卢成玉送来的2000匹战马可谓雪中送炭,宋太宗立即同意杨业在雁门关跟辽军决战;责成卢成玉一行鞍马劳顿,送2000匹战马上雁门关支援杨业。
卢成玉一行难违圣命,在京城略作休整后;立即驱使2000匹战马赶往雁门关。
宋太宗讨伐辽国大败后,不得不隐忍退守,休养生息;辽国却不愿放弃这个天赐良机,辽景宗耶律贤驱使10万大军南下进攻雁门关。
辽国的前身是游牧于北方草原的契丹部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此时赵匡胤尚未出生)统一了契丹诸部的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帝国国号契丹。
二十年后,中原为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7)军阀石敬瑭叛变,并向契丹国借兵消灭了后唐建立后晋政权;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
至此,契丹帝国的国土北至贝加尔湖,西抵中亚大漠,东临日本海,南部则跨过长城切入中原。
又过十年(公元947年),石敬瑭的继任者石重贵与契丹反目;辽太宗耶律德光发兵直逼开封灭晋,同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称“大辽”。
赵宋建立后,赵匡胤曾于开宝二年(公元969)亲率大军北伐,包围北汉太原城;却由于辽国出兵助汉宋师无功而返。
辽国之强悍,可以左右邻国后晋与北汉的存亡。
当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先后平定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各个割据政权之后,注定要跟大辽直接摊牌。
对宋王朝来说,收复后晋时被割让出去的燕云故土是太祖、太宗的夙愿。
宋太祖尝设封桩库,储备战略物资宣称:“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郡县以赂契丹,使一方之民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百万,当议遣使谋于彼国,土地民庶倘肯归之于我,则此之金帛悉令赍往,以为赎直。如曰不然,朕特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以决胜负耳。”
宋太祖的本意是积蓄金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因为燕云十六州之地的百姓都是中原汉家臣民;如果不能用金钱赎回,那么就用积蓄下来的金钱招募勇士以武力夺回。
宋太宗也计划“异时收复燕蓟,当于古北口以来据其要害,不过三五处,屯兵设堡寨,自绝南牧矣”。
而对辽国而言,其势力之强可以征服草原诸部落,发兵灭晋、灭渤海王国,迫使高丽纳贡称臣,未尝没有挥鞭南下、经略中国、统一天下之心;况且,辽国与宋朝之间也有领土争端。
后周时,周世宗柴荣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瀛州、莫州、宁州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这一领土遗产为赵宋所继承。
此即所谓的“关南之地”。辽国一直以取回关南之地为借口,频频发兵南侵。
因此,在“澶渊之盟”达成之前,宋朝要北伐,辽国要南征,双方一直互有征战。
这差不多就是宋辽这两个东亚大国的历史宿命,互为仇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