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你说的不错,可是尽管这样,朕还是想要听一听你的意见。同时朕也想要确定一下,这倭奴国弹丸之地,他们如何敢有那么大的野心。”
朱棣看到之前倭奴国的人到处拉拢其他国使者,他看出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方明自然看出朱棣如何想,他在这时候也说出自己想法。
“倭奴国的确有他们自己的野心,只是听说他们还没有离开,现在将他们扣留的话,或许还来得及,只是……”
方明欲言又止,朱棣见状立刻对其询问。
“只是什么?大将军有什么话想要对朕说,直接说出就可以,完全不用如此。”
方明知道朱棣是什么意思,他直接对其说出自己内心想法。
“倭奴国虽说只是弹丸之地,不过他们的战斗力却十分强大。如今对其压制必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不过就这么将他们抓起来,这会让其他各国的使者如何想?”
“朕不会击杀他们,毕竟倭奴国的人还在我大明的国土,他们现在还在我大明京都并未离开。朕可以借助这理由,将他们暂时扣押。”
朱棣也不继续伪装,直接对方明说出自己的想法。
“朕已经让太孙去抓倭奴国的使者,等到明日早朝,朕会在朝堂之上说出这事情。”
朱棣觉得自己身为皇帝,考虑的事情有很多,自然不能让这样危险的事情继续扩散。
方明从朱棣的御书房离开之后返回大将军府,安琳儿一直都在等着他。
安琳儿见到方明回来,她相信朱棣必然对方明说出什么事情,她来到方明眼前,等到方明坐下之后,将水果点心放在桌子上,对其询问。
“陛下这次会这么着急的让你返回京都,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事情?”
“是啊,陛下打算将倭奴国的使者扣留,其实这并不算什么事情,我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如今要做的就是暂时先消除这些隐患。”
方明看出安琳儿如何想,他清楚这些东西对自己会造成什么隐患。
他对安琳儿很是信任,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倭奴国的确是一个很不好的岛国,并且他们那里的人反复无常,也会给我华夏的百姓造成及其大的创伤。我必须要做些什么,不然自己知道这么多事情什么都不做,自己会十分惭愧。”
方明对朱瞻基的办事能力还是十分认可,他相信倭奴国的使者必然会被抓住。
第二天早朝,方明知道许多事情都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当务之急就是赶紧将那些潜在的隐患消除。
倭奴国的使者被朱棣命人直接带上来。
朱棣盯着倭奴国的使者,对其质问道。
“朕先前在迁都大典上不是已经让你离开了吗?你现在还在京都没有离去,这是为何啊?”
“大明陛下,我身为倭奴国的使者,自然想的是让我倭奴国强大,为何其他各国的人在大明京都停留就可以,而我却不行?”
倭奴国使者一脸蒙圈,在他看来自己并未对大明百姓和将士做什么事情。
而他的话说出,朱棣当即对其反驳。
“你在京都的时候,为何要与其他各国的使者秘密的会谈?你不要告诉朕你只是单纯的想要跟他们贸易,你要是只是单纯的接触,不会有其他国的使者不敢跟你接触。”
朱棣对此事看的十分清楚,他对于自己所看见日志的内容更加相信,因为倭奴国的使者所做出的这些事情就让人不得不怀疑。
“大明陛下真的这么跟我过不去吗?你们中原有句话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使者,听从我们国住命令来大明学习文化,难道这样也是错吗?”
倭奴国使者趁机继续对朱棣说。
“若本使者这样做都是错的话,那么大明陛下就将我击杀,看天下人如何看待天朝上国大明。”
朝堂上百官议论纷纷,夏元吉上前一步,对朱棣说。
“陛下,我们于情于理都不应该为难一个小小的倭奴国使者,况且陛下要是这样做的话,恐怕会让天下人所耻笑。”
夏元吉不说还没说,他这样说朱棣当即雷霆大怒。
“你是在指责朕的不对了?夏元吉你真的好大胆,朕告诉你,朕这么做自然有朕这样做的理由,如果说因为朕今日没有对倭奴国进行惩罚,那么朕将来必定会后悔。”
朱棣对夏元吉怒吼一声,夏元吉直接跪在地上。
他很清楚自己刚刚说出的话有些过。
朱高炽站在夏元吉的身旁,对朱棣劝说。
“陛下,夏大人也是为了陛下着想,望陛下不要责罚。”
朱棣听到朱高炽这么说,也就顺坡下驴。
“太子既然都对你求情,朕就不为难你了,先下去吧。”
朱棣摆摆手,夏元吉只能够退下。
朱高煦打仗是一把好手,他听到朱棣说要对倭奴国出手,他当即站出来。
“儿臣可以为父皇分忧是儿臣的荣幸,所以儿臣愿意亲自率领人马,前去征伐倭奴国。”
朱棣一眼就看出朱高煦的心思,他心情及其不好,对于自己儿子朱高煦所提出的话当即拒绝。
“你这是想要在朕的眼前刻意表现自己吗?再说了,倭奴国远在海洋上,你从未出过海,关于海战你会吗?”
朱棣没有给朱高煦好脸色,他的话说的朱高煦有些不开心。
“所有人听着,朕决定派出郑和下西洋,关于倭奴国的位置,朕已经知道,相信郑和同样清楚。”
朱棣当即下令,让郑和东征倭奴国,他相信海战没有人比郑和更加合适。
方明在大将军府,他听说了朱棣要派出郑和东征倭奴国,整个人直接愣住。
在他看来倭奴国毕竟是来对大明朝贡,在这时候朱棣将倭奴国的使者扣留,并且要东征他们,这的确是方明所没有想到的事情。
朝堂之上所发生的事情,一时间传遍京城。
郑和也是听从朱棣的命令,被朱棣叫到御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