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第401章 你想成为我们,是吗?

第401章 你想成为我们,是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临潢府,有内外城,但并不是外城包着内城,而是两城相并,东边是内城,西边是外城,若是叫做新城旧城,许更贴切一些。
    这两座城池并在一起,见证了昔日契丹人从弱到强的变化。
    内城之东,一条弯弯小河...
    暴雨过后,山道泥泞如浆。武松的灵柩由八名弟子抬着,缓缓穿行于太行余脉之间。岳飞步行在侧,甲胄未卸,手中紧握一卷黄绢??那是少帝亲笔所书的追谥诏令:“忠烈刚毅,镇国柱石”,赐谥“武忠公”。然而他并未展开宣读,只是默默将它贴身藏入怀中。
    山路崎岖,每一步都似踏在人心之上。沿途村落闻讯,百姓扶老携幼而出,跪伏道旁。有人捧出新蒸的馒头,摆于路边;有妇人焚香叩首,泪流满面;更有孩童手持柳枝,随灵而行,口中低诵《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一幕,与当年他凯旋时夹道相迎不同。那时是欢呼,此刻是静默。一种深入骨髓的哀恸,在群山间无声流淌。
    行至飞狐岭下,天色渐暗。岳飞下令扎营,命人搭起一座简易祭台。夜风穿谷而过,吹动幡旗猎猎作响。他独自立于台前,望着远处星河垂野,良久不语。
    忽听身后脚步轻响,林冲披衣而来,鬓角已全白,背仍挺直如松。“你来了。”岳飞头也不回地说。
    “我答应过他。”林冲声音低沉,“若有一日他归去,我要亲自守在他最后一程。”
    两人并肩而立,默然对月。
    “你说,他这一生,究竟图个什么?”林冲忽然问。
    岳飞沉默片刻,道:“不是图,是做。他从不曾求封侯拜相,也不贪权势富贵。他只是看见不平,便要管;看见苦难,便要去救。哪怕明知不可为,也要往前走一步。”
    林冲点头:“我记得那年他在阳谷县重开明理堂,亲自教孩子们识字。有个孩子问他:‘先生,为什么要学这些?’他说:‘因为识了字,你们就能读懂律法,知道谁在骗你们;就能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告诉他们你还活着;更重要的是,当官府欺压百姓时,你们能站出来说一句??这不对。’”
    岳飞苦笑:“可朝廷怕的就是这句话。”
    “所以他才不愿受封。”林冲叹道,“他知道一旦披上蟒袍,就成了庙堂棋子。而他要做的,是从根上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正说着,一阵急马蹄声破夜而来。一名年轻军官翻身下马,单膝跪地:“禀岳帅!北方急报:女真完颜宗望遣使南下,声称‘愿与大宋共分西夏残部’,实则探我虚实。其前锋已越界河三百里,袭掠代州边境三村,杀百姓六十余人,掳走妇孺百余名!”
    帐内灯火猛地一晃。
    林冲怒极反笑:“好一个共分西夏!分明是豺狼见虎死,便来争尸!”
    岳飞却未动怒,只缓缓闭目,似在倾听风中的某种声音。良久,他睁开眼,望向山顶那座尚未洒下的骨灰坛,轻声道:“他早料到了。”
    次日清晨,飞狐岭顶。朝阳初升,云海翻腾如金涛万里。岳飞率众将列阵于峰巅,面向东方。
    武松的骨灰盛在一尊青瓷瓮中,由其长徒李岩双手捧持。这少年原是乱葬岗边捡来的孤儿,自幼被武松收养,十六岁入义勇学堂,三年苦修,如今已是河北护乡队总教头。
    “师父曾说,”李岩声音颤抖,“他的魂不属于棺椁,属于这山、这河、这千千万万他曾誓死守护的人。”
    话音落,岳飞上前一步,亲手揭开瓷瓮。山风骤起,卷着灰白粉末腾空而起,如雪飞扬,融入晨光之中。
    那一刻,群山肃穆,万籁俱寂。忽有鹰唳划破长空,那只曾在葬礼当日盘旋不去的苍鹰,再度自云端俯冲而下,在众人头顶绕行三圈,振翅北去。
    “它认得他。”林冲喃喃。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阳谷县,“崇德书院”钟声悠扬响起。数百学子整衣肃立,齐声诵读碑文:
    **光明所至,黑暗退散。**
    而在北方边境,二十州县的护乡队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密令。没有朝廷调兵文书,没有兵符印信,只有一幅由岳飞亲笔绘制的地图,附着八个字:
    **“依武公遗策,联防自卫。”**
    战鼓虽息,烽烟再起。
    ***
    数日后,代州前线。
    一支约三千人的护乡联军悄然集结于雁门关外。他们并非正规军,而是来自河北、河东十七县的乡勇精锐,皆出自“义勇学堂”历届学员。领军人物正是李岩,身旁站着陈希真的儿子陈远舟??这位青年自幼听着父亲讲述武松夜袭敌营的故事长大,十八岁便独自潜入辽境绘制地形图,如今已成为情报主官。
    “敌情如何?”李岩站在高崖之上,眺望北方草原。
    陈远舟递上一份蜡封情报:“完颜宗望主力尚在千里之外,此次南侵乃试探之举,统兵将领为女真万户耶律余睹,麾下铁骑五千,配有火炮两架,昨夜宿营于白狼川。”
    “又是契丹降将带兵打汉地。”李岩冷笑,“果真是轮回不休。”
    他转身面对诸将:“诸位可知此战意义?这不是为了报复杀人掳掠,也不是为了朝廷体面。这是向天下宣告:即便武公不在了,我们依旧守得住家园!他教我们的不只是刀法阵图,更是‘民不可辱,土不可失’八个字!”
    众将齐声应诺。
    当夜,天降薄雾。李岩依武松昔日所授“影袭之术”,命五百死士化整为零,扮作牧民、商旅混入敌营周边。又令弓弩手埋伏于两侧山脊,待信号起时万箭齐发。
    子时三刻,一枚红色焰火冲天而起。
    刹那间,鼓声震地,锣鸣如雷。早已埋伏多时的护乡军全线出击。骑兵自两翼包抄,步兵正面推进,更有数十辆装满火油的驴车点燃后推下山坡,直冲敌阵。
    耶律余睹仓促应战,未曾料到这支“民兵”竟有如此组织与战力。更可怕的是,每当他试图突围撤退,总有小股队伍从意想不到的方向杀出??或是山涧密林,或是废弃窑洞,仿佛整片大地都在与他为敌。
    寅时末,战斗结束。斩敌千余,俘获战马八百匹,火炮一门,救回被掳百姓一百二十三人。耶律余睹重伤逃遁,途中坠马,被一名十七岁的护乡队员用柴刀斩首。
    捷报传回阳谷,书院内外一片欢腾。老仆颤巍巍地爬上院中桃树,摘下一枝盛开的桃花,供于武松画像前。
    “老爷,您看见了吗?孩子们替您打赢了。”
    然而李岩并未庆祝。战后清点伤亡时,他发现阵亡名单中有三个熟悉的名字??都是去年才从义勇学堂毕业的学生,最小的不过十六岁。
    他蹲在尸体旁,轻轻合上其中一人的眼睛,低声说:“对不起……我还是没能保护好你们。”
    那一夜,他独坐帐中,翻开一本泛黄的手札??那是武松亲笔所写的《治民兵略》,扉页上有八个遒劲大字:
    **以教代训,以民固疆。**
    他忽然明白,师父真正的遗志,并非仅靠一场胜利来延续,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守护自己的家。
    ***
    三个月后,汴京朝堂。
    少帝年幼,权臣蔡攸(蔡京之子)把持朝政,联合宦官童贯,意图借女真之势削藩边将。他们上奏称:“民间私练武装,名为护乡,实则结党谋逆,请即刻取缔‘护乡队’,严惩首脑。”
    诏书拟成,即将下发。
    消息传出当日,洛阳、太原、真定、大名等二十余府州同时爆发请愿。数千学子齐聚贡院门前,手持《武公疏议》原文,高呼:“武公言减赋税、查贪吏,今尔等欲废其遗策,是与民为敌!”
    更有数百名护乡队长联名上书,誓言:“若朝廷不容护乡队,则我等解甲归田,但遇外侮,自发抗敌,生死自负,不扰官府!”
    街头童谣再起:
    “武都头虽去,子弟遍山岗;
    锣声动天地,胡马不敢望。
    官家若相逼,民心尽成墙;
    拆了长城砖,也挡不住光!”
    李纲闻讯,立即入宫觐见太后。他呈上一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护乡队分布据点,以及近三年成功抵御外寇的战役记录。
    “陛下,”他沉声道,“这不是叛军,是武公留给国家的最后一道屏障。裁之易,重建难。一旦边防空虚,异日胡骑南下,悔之晚矣!”
    太后终被说服,否决诏令,并下旨承认护乡队为“民间自防卫所”,允许各县设教场、储兵器,唯不得僭越军制。
    消息传来,举国振奋。
    岳飞接到圣旨后,将其悬挂在飞狐岭旧营墙上,对着天空敬了一礼:“你听见了吗?你的种子,终于长成了林。”
    ***
    五年光阴流转。
    北方局势日趋紧张。女真灭辽之后,野心膨胀,屡次遣使索地,言语倨傲。朝廷内部主和之声再起,甚至有人提议割让河北三路以求苟安。
    就在此时,一个惊人的消息震动天下:
    **“崇德书院”联合二十州护乡队,在阳谷举行大规模联合演武,参演兵力逾五万,涵盖步、骑、工、侦、医各科,演练内容包括城防、伏击、粮道保卫、难民疏散等全套实战科目。**
    演武持续七日,秩序井然,调度精密,连前来观礼的几名枢密院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此非乌合之众,实乃精锐之师。”
    最关键的是,全程无一兵卒扰民。百姓自愿提供饮食住宿,军队离去时,连一根柴草都不多拿。
    演武最后一天,李岩登上高台,朗声宣布:
    “今日之会,非示威于朝廷,乃明志于天下!我们不是叛军,也不是私兵。我们是武都头的学生,是这片土地的儿子!若有外敌来犯,我们必执戈而起;若有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我们必仗义直言!我们不求功名,只求无愧于心,不负先师所托!”
    台下万人齐呼:“不负先师所托!”
    声音如潮,直冲云霄。
    当晚,岳飞写信给李纲,言辞恳切:
    “武公虽逝,然其精神已植根民间。今观阳谷演武,方知所谓‘民为邦本’,正在于此。若朝廷能顺势而导,以护乡队为基础整编新军,则国可强;若仍视之为患,必激变乱。望阁下力劝圣上,勿蹈前朝覆辙。”
    李纲阅信长叹:“昔秦皇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以为可保万世太平。殊不知真正不可摧毁的武器,从来不在刀剑之中,而在人心之内。”
    ***
    又三年,靖康元年。
    女真大军分两路南侵,完颜宗望直扑汴京,势如破竹。中原守军节节败退,许多城池望风而降。
    唯有河北、河东之地,战况迥异。
    每一座县城都有护乡队据城死守,每一处关隘都有民间义士自发阻击。他们没有朝廷粮饷,靠的是邻里互助、屯田自给;他们没有统一指挥,靠的是平日训练形成的默契与信任。
    一名女真将领攻打开德府不下,愤怒质问俘虏:“你们不过一群农夫,为何敢抵抗大军?”
    那俘虏昂首答道:“我家三代人都读明理堂的书。武都头说过:宁死不做亡国奴。我虽种地,但我懂这个道理。”
    该将领闻言沉默良久,竟下令厚葬阵亡护乡队员,并退兵十里。
    与此同时,岳飞奉诏起复,组建“忠义救国军”。他第一件事,便是派人联络各地护乡队。短短月余,便召集十万义军,成为抗金主力。
    有人问他:“您如何能在如此短时间聚拢如此多兵力?”
    岳飞指着北方天空,淡淡道:“因为我不是在招兵,我只是在唤醒那些早已准备好的人。”
    ***
    多年以后,南宋偏安江南,史官修《北地纪略》,记述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其中有这样一段评语:
    >“自武松归隐阳谷,倡办学堂,练民为兵,十余年未掌兵符,然北疆晏然。及其殁后,胡尘再起,而民间自卫之力已成气候,处处响应,层层设防,致使强敌难越雷池。故曰:一人逝而万民立,兵不在册而在心。此诚古今罕见之奇局也。”
    而在阳谷县的崇德书院后院,一棵老桃树年年花开如雪。树下立着一块无字碑??据说是武松临终前亲手选定的石材,却不许刻字。
    每逢清明,总有孩子问先生:“为何这块碑没有名字?”
    老师便会轻抚石面,说道:
    “因为他不需要名字。你看那山上巡逻的哨兵,田里扛锄的汉子,夜里敲锣的老翁,哪一个身上没有他的影子?名字会朽,精神不灭。他活在每一个不愿屈服的人心中。”
    春风拂过,花瓣飘落碑上,宛如一场温柔的雪。
    远处传来稚嫩的读书声:
    “别怕,叔叔带你回家。”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群芳争艳:我的红颜祸水 重生1958:从窝在深山打猎开始 木叶:宇智波的绝对正义 这个Bug太棒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神级插班生 身份被偷后,住在短命反派手机里 死灵法师在末世疯狂屯兵 白夜浮生录 寒门宗妇 全网黑后我在军旅综艺杀疯了 宗门崛起:我是修仙界最持久的崽 震惊!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 无敌皇子,开局迎娶女杀神 重生嫡女赴凰途,鸳鸯袖里握兵符 垂涎 致命打击:枪火游侠佣兵路 天赋万古无双,只手横推三千帝! 九转星辰诀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