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言情>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第825章 你的行事作风比个娘们都不如

第825章 你的行事作风比个娘们都不如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宝搂过小哑巴,把她放入左明月的怀里,这才缓缓说道,
    “黄埔玉,首先我回答你的问题,我和左干事是什么关系?”
    在座的兵王们都竖起了耳朵,静静的听着,左明月长得漂亮,对她动心的。不只是黄埔玉和景松年两人,只是其他人表现的没有那么明显而已,
    大宝温柔的看了左明月一眼,
    “这是我的未婚妻,我们俩的结婚报告上级部门已经批了,只等过几个月,我俩都满了年龄就可以结婚了。”
    “啊?”尽管已经猜到了答案,但是从大宝......
    签售会后的几天,李振国的身体状况似乎比以往更加稳定了些。王秀兰看着他精神头足,心里也松了口气。可她知道,岁月不饶人,再怎么硬朗,终究敌不过年岁的侵蚀。
    这天清晨,阳光还未完全洒进院子里,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王秀兰早早起来,煮了一锅小米粥,又炒了两个小菜。刚端上桌,就听见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老李?”她抬头一看,发现李振国已经穿戴整齐,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站在门口。
    “我今天想出门走走。”他说,“好久没去老胡同里转转了。”
    王秀兰一愣,随即点头:“行,那我陪你去。”
    两人慢慢走出南锣鼓巷,沿着熟悉的街道漫步。晨风微凉,吹得街边的柳条轻轻摇曳。偶尔有早起的邻居打招呼:“李大爷,今儿个气色不错啊!”
    李振国笑着回应:“是啊,春天来了,心情也好。”
    他们一路走到什刹海,湖面上泛着微微波光,几只野鸭在水里游弋。李振国站在桥边,望着远处,眼神有些恍惚。
    “秀兰,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吗?”他忽然开口。
    王秀兰笑了笑:“怎么会不记得?那时候你刚从部队回来,整个人还带着股硝烟味。”
    李振国轻笑:“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活着回来,好好过日子。”
    “你做到了。”王秀兰握住他的手,“你不仅活了下来,还把我们都带得好好的。”
    李振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掌心布满岁月的痕迹,却依旧有力。他轻声道:“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年我没回来……会不会一切都不同了?”
    “没有如果。”王秀兰坚定地说,“你回来了,我们就一起走过来了。”
    两人在湖边坐了一会儿,便缓缓往回走。路上遇到几个卖早点的小摊,王秀兰买了两个糖油饼,递给李振国一个。
    “趁热吃。”她说。
    李振国接过,咬了一口,香甜酥脆,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样。
    回到家中,林淑芬正好来访。她一进门就笑道:“你们这是去哪儿散步去了?”
    “去了什刹海。”王秀兰一边倒茶一边说,“他说想看看老地方。”
    林淑芬点点头,在李振国对面坐下:“最近出版社那边又来信了,说是有一家纪录片团队想采访您,做一期关于‘口述历史’的专题节目。”
    李振国闻言微微皱眉:“我还以为这事早就结束了。”
    “读者们希望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林淑芬认真地说,“而且这次不是单纯的访谈,他们会带摄像机去,记录您的生活状态、回忆片段,甚至包括一些老物件。”
    李振国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行吧,那就配合一下。”
    ……
    几天后,摄制组来到南锣鼓巷。一行人带着设备,在院子里忙碌地布置灯光和摄像机。李振国坐在石凳上,神情平静,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导演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姓张,对李振国非常尊敬。他拿着话筒,小心翼翼地问:“李老,您愿意先跟我们讲讲您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吗?”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那是1958年冬天,我在山西榆社的一个村子里养伤。那时天气特别冷,村里的人自己都吃不上饭,却还是省下口粮给我。我记得有个老太太,每天都会送来一碗热汤,说是用鸡骨头熬的,其实我知道,她是拿萝卜皮和盐凑出来的。”
    摄影师默默调整镜头,将李振国的表情一一记录下来。
    “有一天夜里,我发烧烧得厉害,那个老太太背着我去镇上的卫生所。路不好走,她摔了好几次,膝盖都磕破了,但她一句话都没说。”
    说到这里,李振国的眼角微微湿润。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儿子也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我当成她的孩子,说只要我能活下来,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摄像机轻微的运转声。
    林淑芬在一旁听得眼眶泛红,她低声对导演说:“这段一定要剪进去。”
    拍摄结束后,李振国显得有些疲惫,王秀兰扶着他回屋休息。林淑芬则留下来和摄制组沟通后期制作的事宜。
    当天晚上,李振国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月亮,思绪飘远。
    他想起了赵明远,那个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想起了那些一同入伍的战友,有的早已离世,有的音讯全无;想起了战火纷飞的日子,也想起了和平年代里那些平凡却温暖的瞬间。
    他闭上眼睛,心中默念:“兄弟,你在天之灵,也能安心了吧。”
    ……
    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许多观众留言表示感动,有人甚至专门写信给李振国,表达敬意和感谢。一位年轻大学生写道:“看完您的故事,我才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影视剧里的传奇人物,而是像您这样,默默承受苦难,却始终坚持信念的普通人。”
    李振国读完信后,轻轻合上,目光深远。
    他知道,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那些记忆、那些精神,不该被遗忘。
    春去秋来,南锣鼓巷的老槐花依旧盛开。风起时,花瓣随风飘落,如同岁月的尘埃,悄然落在每个人的心间。
    而李振国的故事,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中流传下去,成为那段历史中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页。
    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一页页翻着。纸张已经有些发脆,但字迹依旧清晰。他轻轻念出一句:“1958年,南锣鼓巷,重生之始。”
    王秀兰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走来,在他身旁坐下:“又在看这本老本子了?”
    “是啊。”李振国合上本子,目光落在院角的老槐树上,“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
    王秀兰叹了口气:“可你这一辈子,活得踏实,走得稳当。”
    就在这时,院门被推开,林淑芬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又给你带了点好吃的。”
    李振国笑着接过布包:“又是酱肘子?”
    “这次不是。”林淑芬打开布包,露出一碟金黄酥脆的槐花饼,“是我特意让老家那边做的,用的是今年的新槐花。”
    李振国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点头道:“味道不错,比市面上卖的好吃多了。”
    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神色忽然变得认真:“老李,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什么事?”李振国放下槐花饼,看着她。
    “出版社那边想请你亲自去一趟,给这本书做个签售会。”林淑芬说,“读者反响很好,他们希望见到你本人。”
    李振国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搞这些做什么?”
    “你不明白。”林淑芬摇头,“很多人读完你的故事后,都被打动了。他们说你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见证者,他们想听听你亲口讲述那段历史。”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如果真要我去,那就讲真实的历史吧。不美化,也不回避。”
    林淑芬点头:“我会安排的。”
    ……
    几天后,签售会在一家老书店举行。书店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历史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李振国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坐在书店中央的一张木桌前,面前放着一本《南锣鼓巷的记忆》。陆续有读者前来,有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有人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位传奇人物。
    一位中年男子走到他面前,递上一本书:“李老,我是您的忠实读者。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那段岁月是这样的。”
    李振国接过书,点点头,在扉页上写下一句:“历史不该被遗忘。”
    男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
    接下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有的甚至从外地赶来。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每个人都带着敬意而来,带着感悟而去。
    王秀兰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心疼。她知道,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段历史传递下去。
    签售会结束后,林淑芬送李振国回家。路上,他望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道:“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
    林淑芬笑了笑:“因为你讲的是真实的、有温度的历史。”
    回到南锣鼓巷,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一抹橙红。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中依旧拿着那本书,目光深邃。
    王秀兰走过来,为他披上一件外套:“别着凉了。”
    “秀兰,”李振国轻声说,“你说,我这一生,值得吗?”
    王秀兰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当然值得。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影响了无数人。”
    李振国笑了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
    风起,槐花飘落,如同当年战场上的雪。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苏小姐和离独美,将军携崽火葬场 利用完我就丢掉?俏知青她不忍了 被绑架后,拒交赎金的高冷妻子后悔了 萌宝别画符了,阎王都被你招来了小焉宝叶灵焉 笔试第一,你让我从乡镇基层做起? 离婚后,我靠每日情报成首富! 重生六八:女知青窑洞种田养猪 修仙:我真没想当舔狗! 武道长生,我的修行有经验 这个武圣血条太厚 给大帝收尸,我暴涨万年修为! 重生08:装备系男神 华娱情报王 万世之名 从赘婿开始建立长生家族 我,混世大魔王,敌方直呼不当人 熟练度固定100,我成武道人仙 内娱顶流:从跑男出道 宅魔女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