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游动漫> 隐蛾>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注:《子学三论及批判》,是我在2025书友兰香会上的讲座内容,当时只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提纲。
    有些引述的内容可能不尽准确,因为都是现场即兴的讲述。
    事后我尽量整理了讲稿,删除了一些不太合适的琐碎内容,当成免费章节发在这里,恰好与书中情节呼应,介绍宗正讲了什麽,不想看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
    水平有限,一家之言。)
    最近国内国外都发生了不少热点事件,引起了很广泛的关注,具体就不多说了,但我们在指责某一类行为时,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双重标准。
    为什麽我们本能地就会得出判断,双重标准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自然而然地拥有某种一致的价值观,它可能与某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无关,讲的就是最朴素的道理。
    社会生活中最朴素的道理,其实就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代表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但是社会价值观不是天然就有的,首先你得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才行,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很多认知,在某些国家丶某些族群中是没有的。
    比如孝敬父母,有很多国家连赡养的义务都没有。
    是什麽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然是文化传统,它决定了我们能接受什麽丶不能接受什麽。
    对近现代的中国而言,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我们为什麽能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对它进行本土化改造,这种思想的土壤从哪里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子学三论」的第三论,后面再阐述。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主流,一直是儒家思想。为什麽诸子百家中,后世官学以儒家为主流?有人说这是统治阶级选择的结果,它最符合阶级统治的要求。
    这句话对不对?不能说错,它确实是选择的结果。但这个结论也是有问题的,至于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子学三论」的第二论。
    儒家之所以会被选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好用,能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大部分问题。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好用就是最大的优点。
    打个比方,有的学说在讲怎麽盖监狱丶怎麽抓罪犯,但儒家讲的是另一种内容,我们为什麽要盖监狱丶为什麽要抓罪犯?
    回答人为什麽要怎样做的问题,就是儒家的子学。
    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有经丶史丶子丶集四部,将儒家经典(通常所说的十三经,包括所谓的四书五经)列为经部,而将先秦其他诸家学说列为子部。
    是但我今天所讲的「子学」以及「经学」,不是按照这种标准划分的,而是特指儒家学说的不同历史阶段。
    儒家学说的发展,在历史上大体可以分为这麽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的子学丶汉代之后的经学丶宋代的理学丶以及明代的心学。
    个人认为,儒学的发展并不是越来越完善的,也不是越来越进步的,而其中最有思想价值丶最能代表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恰恰就是最初的子学。
    后世的经学丶理学丶心学,对子学各有各的歪曲与背离,这些后面有时间再介绍。
    子学是指先秦时期的学说,那个时候儒学还没取得官方正统地位,仍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思想学派。
    我今天要讲的是《子学三论及批判》,主要内容,是儒家理论是怎麽从无到有构建出来的,以及它的核心逻辑丶价值以及应用范围。
    第一论丶格物致知
    前几年,我曾经讲过一次《中庸》和《大学》,但当时讲的比较琐碎不成体系,而且过于纠缠章句解释了。
    今天要讲的重点,就是文化传统中朴素的价值观从何而来?所以在这里,就不会引用过多的经典原文,甚至我在准备提纲的时候,都控制自己尽量不去查阅资料。
    哪怕没有读过儒家典籍的人,只要是在正常的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都应该听过我引述的很多东西,我今天就尝试按这个标准去讲。
    有一年春晚,蔡明演了一个节目,不论别人说什麽,她都一直追问「为什麽呢?」
    蔡明是个喜剧演员,但是在思想史上真有这麽一个人,叫苏格拉底,每个人习以为常的丶坚信的知识,他都要问为什麽?
    那麽有没有人回答过这种问题?或者说有没有人能回答这种问题?后来有一个人叫笛卡尔,他就这麽做了。
    从无到有构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且有非常明确的逻辑过程,我们首先能想到谁?如果要举一个例子,最着名的就是笛卡尔。
    笛卡尔是怎麽回答这种问题的呢?他用了一种方法,叫意识还原法。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它的过程。首先是质疑,我麽所拥有知识是否可靠?从上帝的存在到崇高的美德,再到人世间的法律,还有我们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可以被质疑的。
    那麽一层层质疑到最后,哪怕所有事物都可以质疑,只有「我在质疑」这件事本身是无可质疑的。这就是那句着名的「我思即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形上学第一原理。
    笛卡尔的形上学第二原理,外部世界是存在的。因为根据他的逻辑,既然「我在质疑这件事」最终可以确定,那麽质疑对象就应该存在。
    笛卡尔的形上学第三原理,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按照他的逻辑,既然外部世界存在,它又不是我创造的,那麽必然存在一个造物主。
    笛卡尔讲的上帝,其实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上帝了……他这套哲学体系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介绍这些,主要是为了介绍「意识还原法」。
    那麽除了笛卡尔之外,还有谁回答过这样的问题?有!往前两千多年,有个人姓李名耳,人称老子。
    老子的回答方式不太一样,他是直接给出了一套方法,叫归根法,其实笛卡尔运用的也是种方法。
    假如我们不能判断现有的认识是否正确丶是否真实,那麽可以回到认识的起点,那种什麽都不知道的状态。
    老子对此的形容,诸如「复归与婴儿」丶「如婴儿之未孩」,然后从这个起点开始构建认识体系的过程,又被称为复命知常。
    笛卡尔的「意识还原法」,就是老子在二千七百多年前讲的归根法的一种运用方式,而孔子也是这麽构建儒家学说的。
    再提一个问题,都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那麽老子究竟教了孔子什麽东西,或者孔子究竟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麽?
    后世流传的典籍当中,没有具体的记载,只提到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然后感叹老子深不可测。但实际上有没有呢,当然有,不仅有而且很具体,就是构建认识体系的方法。
    孔子是怎样使用归根法的呢?如果说笛卡尔的归根法,可以被称为意识还原法,那麽孔子对归根法的运用,则可称为「人性还原法」。
    婴儿是一种形容,指原始的无知状态,只拥有自然的欲望,欲望就导致了需求。这并不是说像婴儿那样无法思考,正常人都拥有思考的能力,而思考的过程就在建立思想体系。
    在孔子之前,儒者是称呼研究礼乐仪式的一批人,就是告诉人们一件事情应该怎麽做?那麽有个问题就诞生了,人们为什麽要这样做,为什麽不能那样做?
    孔子当年肯定也面临了无数这样的难题,所以他决定一直追问到底。
    人性还原法分三步,首先一步就是——忠。
    世上所有的道德规范丶律法体系,我不知道它是否正确,也不能假定它正确或者不正确,一直追问到没有任何答案的最初状态,那我还知道什麽?
    到最后只剩下最朴素丶最自然的原始认知——我不想要什麽丶我想要什麽。
    这种对的人性的还原,孔子用了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忠」。
    「忠」在孔子那里,或者说「忠」在儒家子学中,可不是后世「忠君」的意思。把儒家的「忠」异化成忠君思想,那是汉代经学的改造。
    忠是个兼造字,首先它是个形声字,同时它也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中目标的「中」,读第四声,下面一个「心」,就是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
    看明白内心中最普遍丶最普通丶最朴素的欲望和需求。
    儒家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就叫「诚明」。诚明的意思就是看清自己真实的内心,想要什麽丶不想要什麽。
    那麽「忠」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它只是认知的起点。
    孔子想解决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如何打交道,儒家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所以孔子又用了一个办法,将问题变成了:我面对他人时,想要什麽丶不想要什麽?
    将问题放到对立面去思考,现代术语叫辩证,而老子讲的是反用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还有一个具体的形容叫「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接下来就可以得到两种需求——
    第一丶我不希望别人怎麽对我?
    第二丶我希望别人怎麽对我?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涉及任何高尚的情操丶也不是经过教育加工后外来灌输的思想,因为教育升华的过程还没开始,就是自身最朴素的愿望。
    此时还是善恶未分的状态!
    那麽这能解决问题吗?还不能!因为这对别人的希望,而不是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用于无法指导我自己的行为。
    接下来,又来了另一次反用法,两次反用后,孔子说可以这麽办——
    第一丶我不希望别人怎麽对我,我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第二丶我希望别人怎麽对待我,我就怎麽去对待别人。
    这两次反用的过程非常重要,首先将自己的需求,变成将对他人的希望,再将对他人的希望,变成对包括「我」在内的丶每个人具体行为的普遍指导原则。
    这个过程就叫作「恕」。
    孔子说的「恕」,并不是饶恕的意思。恕也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上如下心,「如」做副词就是如同的意思,做动词则是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的意思。
    人性还原法的第二步,就是——恕。
    后世弟子记录了孔子说的两句话,来概括上面两点原则——
    第一句是「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于人」。举个例子,假如你不想被别人骗,那就不要去骗别人,由此总结的行为原则就是「信」。
    第二句是「所求乎子,以事父」。我希望儿子怎麽对待我,我就怎麽去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是「孝」的逻辑源头。
    需要注意的是,子学讲的「孝」,并不是对儿子的要求,而是对自己的要求,与后世经学中的父权思想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这两句话概括的逻辑,前者是恕,后者是忠,其实这两句话讲的都是恕,而忠指的是人性归根法的起点,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
    有弟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实就是指孔子建立思想体系的源头和方法,用忠恕原则建立起的价值观,合称为「仁」。
    仁也是个会意字,在孔子这里指的不是仁慈的意思,而是「人与人」。那麽符合仁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符合仁的思想境界,就是「义」。
    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从这一步开始展开的,而且后世儒学一切好的或不好的变化,也是从这一步之后开始的。
    回到上面讲的两条原则,其实就是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它们是同时起作用的,不能只看其中一条。
    这两条是什麽关系?第一条的优先级大于第二条,首先做到第一条,在第一条基础上再做到第二条。
    比如以父子关系举例,按照刚才的两条逻辑,我们可以推出四条原则。
    首先:已所不欲子所施者,勿施于父,不希望儿子虐待自己,就不要虐待父亲(不忤);已不欲父所施者,勿施于子,不希望父亲虐待自己,就不要去虐待儿子(不苛)。
    其次:所求乎子,以事父(孝);所求乎父,以事子(慈)。
    忤——孝
    苛——慈
    现在我们得到这麽两组对应的行为,前两者是不能做的,是法律禁止的行为;后两者是应该做的,是道德提倡的行为。
    于是我们初步得到了最原始的法律与道德原则。
    这两条之间有没有矛盾?有,而且是内在的矛盾!
    比如只谈第二条「我希望别人怎麽对我,我就怎麽对别人」,那麽我希望张三把所有的钱都给我,那麽我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张三呢?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既不能成为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能成为对他人的要求,更是自相矛盾的,不符合人性还原法。
    因为按照第一条原则,我肯定不想把自己的钱的都给张三,所以也不应该要求张三这麽做。刚才讲了第一条的优先级大于第二条,所以有些希望本身就是不应该的。
    从「希望」到「应该」的过程,就是建立社会规范的过程。从「我」希望什麽丶不希望什麽?到「人」应该怎样丶不应该怎样?就是从纯粹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
    如此看来,仅仅有这两条当然不够!道生一丶一生二丶二生三丶三生万物,还差第三条。
    这第三条就是人们如何对他人提出要求,包括如何看待他人对我提出的要求。
    比如「孝」原本是对自己的要求,假如变成对他人要求呢?
    比如要求某人尽孝,父母的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需求他都要满足,甚至搞出卧冰求鲤丶埋儿奉母之类的行为艺术。
    那麽换一个角度,其父母的行为就是「不慈」,甚至可能「苛」。
    这个问题怎麽解决,就是人性还原法的第三步——中庸(父加诸已而不愿,勿求于子)。
    刚才的问题,就出在那句「所求乎子,以事父」上,什麽才是合理的要求?
    父加诸已而不愿,勿求于子,我不希望父亲要求我什麽,我就不应该去要求儿子;同理,我不希望儿子要求我什麽,我就不应该去要求父亲。
    人性还原法经过第三次反用,至此这个逻辑体系才完整。
    其实对别人的要求,等价于别人的对我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你不能做的,第二是必须做的,第三是你应该尽量去做好的。
    还是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举例,由此我们又得到六个彼此对应的行为。
    忤——赡——孝
    苛——抚——慈
    仔细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法律与道德实践:禁止虐待与遗弃,有瞻养与抚养的义务,提倡孝敬与慈爱。
    瞻而不忤,孝之始。
    抚而不苛,慈之始。
    那麽什麽才是合理的丶不过分的要求?就是要切合实际情况,具有最普遍的丶最朴素的丶最普通的实用性。
    比如说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判断检验的,这个判断检验的过程,叫做「中庸」。
    中是符合的意思,庸这个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用,有实用意义;二是普通丶朴素丶普遍。它不是在极端情况下对少数人的要求,就是最普通丶最朴素丶最普遍的应用。
    什麽是「小人反中庸」?因为这种人就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绑架他人,对他人提出过分的丶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讲的一对父子带着一头小毛驴在路上走,刚开始是儿子骑着驴,父亲牵着。
    有人看见就说了,这个儿子不孝,竟然自己骑着驴让父亲走路。于是父亲没有办法,就自己骑了驴让儿子牵着。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个父亲不慈,竟然大人骑着驴让小孩走路。于是这对父子都不骑驴了,两人走路牵着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智,明明有驴竟然还要走路。于是这对父子乾脆都上了驴,两个人骑着一头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仁,就一头小毛驴,竟然骑两个人,把驴都给压坏了!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扛着驴赶路……
    这个故事说明,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论怎麽做,反中庸的小人总能找到角度说你做的不对。
    回归正题,儒家子学的「格物致知」,大体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它就是我们得到知识的过程,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方式就是「忠恕」与「中庸」。
    格致是什麽?它只是每一个普通人建立认知的起点。
    最后说一句,子学的「格物致知」,在后世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失传了,或者说被故意删除了。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怎麽会失传了,你现在讲的不就是格物致知吗?
    需要强调的是,我刚才讲的内容都在子学经典中,但后世几乎没人指出这就是儒家的格致,所以我说,它是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失传了。
    至于为什麽,我们放在下一讲的内容中。
    (未完待续……)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四合如意 冲出四合院 出狱后,我闪婚了植物人大佬 在马竞肝属性成球神,皇马巴萨馋哭了! 骂谁害群之马呢,叫我警神 斩神:代理酒剑仙,开局一剑开天 人间武圣 认完乾爹,公主竟上门做女仆 官运:青云之路 炼气家族,我有一个造化空间 剑来:开局截胡宁姚,我成了魔道巨擘 从游戏中提取技能,我发达了 搬空家产,反手把黑心家人送下乡 这个弟子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 四合院:回到54年,还好带系统 斗罗V:词条系统,开局概念五五开 开局被分手,觉醒十大凶兽武魂 穿成国公府庶子考科举 八零娇女退亲后,清冷军少悔疯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