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顶点小说】 dingdian666.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02章连中三元
「出贡了!出贡了!」
礼部贡院前的人群欢呼声中,贡院门口的牌楼之上,终于贴出了贡士榜单。
会试贡士榜又叫杏榜,比乡试桂榜丶殿试金榜更加重要。因为只要考中贡士,那就一定是进士,之后的殿试只是排名次,并不淘汰。
拿到贡士其实就是进士到手。如果拿到会元,殿试后最差也是二甲靠前。
但见杏榜之上,整整齐齐的写着三百四十七个名字。
最上面的第一名,会元的位置,赫然是两个令人大感意外的字:朱寅!
朱寅中了,还是会元!
这怎麽可能?他不是病重下场麽?这也能考中,还是会元?
很多人看着朱寅的名字,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先中解元,再中会元,已经连中两元了,不愧是前所未有的大明神童,国朝祥瑞!」
「十二岁的会元!前所未有!」
「也是,南直解元中会元,也不奇怪啊。」
「十二岁的进士,十二岁的会元,不会还能成为十二岁的状元丶探花吧?」
「说不准,还真有可能!」
「果然是大明神童,文运不凡啊。」
众人议论朱寅之时,更多的人却失魂落魄。
落榜了!三百四十七人,没有一个是我!
名落孙山,又要再等三年啊。
少数人却是欣喜若狂,「中了!侥幸!」」
「好好好!榜上有名!」
人群中的郝运来看到朱寅是会元,只来得及震惊了一小会,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中了!第四十九名,还很靠前!殿试二甲有望!
这个名次其实很高了,郝运来本来应该很高兴才对,可是看到朱寅居然是会元,他忽然觉得自己的成绩又不香了。
稚虎啊稚虎,你这都行?你是在装病吧。
想到之前去探望朱寅时的情景,郝运来觉得有种受骗的感觉。
「四爷中了!」人群中一个声音喊道,正是郑家的奴仆。
「四爷带病考试,还能中了第三百二十四名!快去报喜!」
随着贡院放榜,朱寅的名字再次响彻北京。
十二岁带病考试,还能夺取会元,力压天下英雄,不是祥瑞是什麽?
想打神童牌的群臣,顿时额手称庆。好了好了!十二岁的会元啊,陛下你还不赶紧让皇长子读书!
人家十二岁都能当会元,你儿子八岁了还不读书?你还好意思拿年幼说事?
沈一贯,海瑞,田义更是松了口气,都替朱寅感到高兴。稚虎天生夙慧,果然不会让人失望。
会元就算殿试进不了一甲,也会安排二甲靠前几名。
只是殿试还没有考,他们还需要避嫌,不宜和朱寅这个考生见面。
郑氏一党却是咬牙切齿。
郑国望听到消息,少有的发了脾气,怒骂朱寅狡诈如狐。
就是她自己也上榜的喜悦,也被朱寅夺魁的郁闷冲淡了。
在万福赌坊压朱寅考不中的人,也郁闷无比。输了!
而之前押三百两黄金,赌朱寅上榜的南方赌客,一下子就赚三千多两黄金,折合白银几万两!
这个赌盘的输方银子,一半都被那南方赌客扫空!
此时的云祥客栈,报喜的报子来了好几拨。
朱寅得知中了会元,也很是惊喜。
超过预期,最好的结果!
他再也不装了,直接从床上起来对报子说道:
「今日听到喜报,犹如神药一般,病情立刻好转,你们才是我的良医啊。」
当即打赏报子们。
很快外面就知道,朱寅在接到喜报之后,病情大大好转。
很多人都在期待,朱寅会不会成为状元,成为十二岁的大三元!
三月十五就是殿试,考试地点在皇极殿。
皇帝亲临主考,宣布考题,这叫「临轩策士」。但实际上,皇帝未必一定会到场。
比如万历。
皇极殿本叫奉天殿,明初时期就是殿试考场,嘉靖时改为皇极殿。
三月十四,鸿胪寺丶光禄寺承旨,联合派员到皇极殿,布置殿试考场。无论是殿试事宜还是膳食供应,这一日全部准备就绪。
可笑的是,殿试是最高等级的考试,皇帝亲任主考官,可考生的笔丶墨丶砚都要自备,还要自带卷纸二十四张。
三月十五大早,礼部侍郎率领郎中丶员外郎,引领参加殿试的三百四十七名贡士,从午门一起进入皇极殿,分为两队列于丹两侧,面北肃立。
朱寅倒也罢了,他见过被清朝改名为太和殿的皇极殿(奉天殿),全无震撼之感。
可是其他所有的贡士,尤其是那些不久前还是农家子弟的考生,见到气势恢宏丶金碧辉煌的皇极殿,都是心生庄严神圣之感,为之心神迷醉,想要匍匐下拜。
但见「高大巍峨」的皇极殿,乃是最高等级的重檐房殿丶九间五架,朱红墙面丶金黄琉瓦,仅垂脊上的垂兽就有十种之多。
真是皇家气派,大开眼界啊。
这也难怪。皇极殿是三大殿之首,也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一般是举行重大典礼丶元旦大朝才启用,更与别殿不同。
此时,参加殿试典礼的文武百官,也都按照朝会礼仪,文左武右的按班就位,
等到考生和百官就位,鸿胪寺卿亲自奏请:「万历己丑科殿试之礼已备,恭请皇帝陛下临轩亲策!」
大汉将军和中官一起次第传话,一直传到皇极殿后面的的华盖殿。
按说此时的万历皇帝,就在皇极殿之后的中极殿(华盖殿)等候,御驾卤簿早就准备好了。
但听静鞭响了好一会儿,皇帝都没有出现。反而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到了。
「陛下有旨,着司礼监和内阁,代为主持殿试之礼。陛下已经拟好了殿试考题—」
早就准备好的执事官们,闻言十分失望。三年一次的殿试,皇帝这个主考官居然不来。
虽然对皇帝很是不满,可执事官们也没有办法。
前来参加礼仪的朝臣们,都苦笑着摇头。
皇帝不来,殿试礼仪也只能省略简化了。朝臣们一起散去,只留辅臣和司礼监坐镇大殿,代为主持。
考生们得知皇帝居然不来,也都觉得匪夷所思。当然,考题是皇帝亲自出的,就算他不来,也仍然是主考官。中了进士仍然是天子门生。
殿试其实不是在殿内,而是在殿外御道两侧。而且殿试只考策论,也只考一天,比会试轻松多了。
等到公布万历出的策略考题,朱寅又松了口气。
果然是:「制礼立法非难,尊礼守法为难。如何法举而令行?」
万历出这道考题,是因为此时的明朝礼崩乐坏,进入了王朝末世,法律越来越难约束人心,政令渐渐难以有效推行,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秩序。
历史上的今科状元焦站,在策论中提出完善国家法制,强化礼教。
朱寅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出了强化法制基础的观点,主张完善国民身份登记,私产划分,三方监督,改良陋习等等。
没有这些基础优化,法令就很难有效推行,世风只会越来越坏。
相比焦站的策略,朱寅更加言之有物,也更符合万历的性格。
到了中午的时候,朱寅就写的差不多了。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
至于考生的午餐·-说是在皇宫考试,可只有两个馒头,一碗清汤。
责士们分到馒头和清汤,都有点不敢相信。
实际上以殿试考生伙食的简陋,也不知道所谓的膳食供应准备,到底有什麽可准备的。
七百个馒头很难准备吗?
原来,所谓的伙食供应,供应的是考场的执事官们。如提调丶监试丶受卷丶弥封丶掌卷丶巡绰丶印卷等。
酒肉都是执事官们来吃,没考生的份。
考生午餐如此简陋,当然不是朝廷小气。而是吃完之后还要继续考试,时间紧迫,午餐当然尽量简单。
若是有酒有肉的享用,还要不要接着考试了?
殿试结束之后,全部在东角门交卷,然后从东角门离开。和《明会典》记载的一样。
接下来的程序,很多考生并不清楚,可朱寅却是了解。
守在东角门的受卷官仔细收取了考卷,交给弥封官弥封,不需要誉录,直接由掌卷官送到东阁。
读卷官们早就连夜等候在东阁了。根据《大明会典-读卷仪》的规定,众人一起读卷,然后将试卷分为一丶二丶三等。
接着读卷官们带着第一等最好的考卷(他们认为最好的考卷),来到文华殿,向皇帝进卷。
他们在御前依次读完前三份考卷,然后交给司礼监大档,司礼监太监将三份最好的试卷放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御览,确定状元丶榜眼,探花,
这才是明朝中后期的规矩。
也就是说,皇帝在确定前三名的环节,既看不到三个考生名字,更看不到三个考生的长相。
皇帝此时能看到的,只有考生的文章和书法。
没错,他都不知道自己点谁当状元,点谁为榜眼丶探花。
如今点状元,准确的说不是点谁,而是点了哪篇文章。
所谓皇帝要点相貌出众的人为状元,或者按照自己对某个考生的喜好点状元,那其实是明朝前期和明朝以前的老黄历。
如今规矩早就改了,为了尽量公平公正,皇帝也不能看考生名字丶考生长相点状元。
朱寅知道,直到满清时期,霸道的乾隆搞了个「小传胪」,要求在点状元前知道考生长相和名字,这才坏了规矩。
换句话说,这次如果万历点个长相普通的糟老头子为状元,他事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万历点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为状元,比如自己,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二丶三甲进士,直接由读卷官们判定丶排名,当天下午就拆开封名填写黄榜,只有一甲前三名的姓名空着不填。
二丶三甲进士姓名拆封后,就能看到会试靠前的考生,会综合会试名次,排二三甲名次。
等到第二天在中极殿举行传胪典礼,内阁辅臣丶鸿胪寺光禄寺官员丶所有读卷官丶司礼监太监一起亲临,三鼎甲的名字才会当众拆封。直到此时,众人才知道谁是三鼎甲。
然后制敕房官将三鼎甲的姓名丶籍贯,填写在黄榜上,补齐前三名的名字。
填写完毕,尚宝司官员奉印玺,在黄榜上加盖大印,黄榜正式生效。接着黄榜交给翰林院官员,翰林官再交给礼部。
至此,传胪大典前的所有准备才完成。
朱寅知道这些流程,所以他也不急,等着就是了。
三月十八,传胪大典!
三年一度的传胪大典,是国家重要典礼,在京文武官员丶新科进士丶外藩使节都要参加。
一大早,钟鼓司就敲响了午门五凤楼的朝钟朝鼓,肃穆宏大的钟鼓声,响彻整个京城,
「咚一咚一铛一铛一—」
文武百官丶新科进士丶藩夷使节在礼官的引导下依次进入午门。文官和新科进士从左掖门进入,武官和外臣从右掖门进入。
百官今日穿的是朝服朝冠,已经不是常服。文官最前的是胡子花白的首辅申时行,武官最前面的是冠带辉煌的英国公。外臣队伍最前面的是朝鲜使臣。
而朱寅等新科进士,穿的是统一的贡士儒服年仅十二岁的朱寅,赫然在新科进士的最前,引领着新科进士前进,十分引人注目。
众人进入恢弘的紫禁城,先在金水桥之南的广场整队。
但见御道两边仪仗密布,侍卫林立,令人心生凛然。
「啪!啪啪!」
静鞭鸣响之间,众人依次度过金水桥,来到皇极殿外,再分为两队,绕开皇极殿,前往后面的中极殿(华盖殿)。
然后,三千人全部聚集在中极殿前。一个个手持簿子和毛笔的纠察御史冷着脸检查风纪,整肃队列和秩序。
人群分为东西两个长长的队列,站立在御道两侧。
殿门上廊之内,早已经设置好了天子御门听政的金台(御座),钟鼓司和教坊司的乐队分列御阶两侧。
殿陛门之间,环立甲衣鲜明丶身材魁梧的大汉将军,手持斧钺丶金瓜丶锤等仪仗。
两边广场侧廊之前,静立着仙鹤丶仗马丶白象丶狮虎等仪仗野兽。
此时现场光是乐队,就有中和韶乐丶丹陛大乐。
北京三月的湛蓝天空下,中极殿显得格外堂皇,盛大场景犹如一副壮美历史画卷。
鸿胪寺官员站在丹下,高声唱道:「传胪大典已备,内外臣工入朝,恭请皇帝陛下升殿!」
「啪!啪!」静鞭一响,大汉将军就高声喊道:
「恭请皇帝陛下升殿!」
「恭请皇帝陛下升殿.」
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传入后面的谨身殿。此时皇帝就在谨身殿。
两廊下的编钟丶编罄丶缚丶祝丶丶岳等古乐也悠悠鸣奏,金声玉振,八音共鸣。
谨身殿方向,皇帝的卤簿大乐也奏响了,越来越近,皇帝的法驾卤簿终于驾临中极殿。
卤簿法驾的仪仗有数百人之多,光是卤簿大乐的乐师就有上百人。
皇帝的玉沿着御道,稳稳停在丹之下。
这一次皇帝终于给了面子,他来了。
接着,身穿冠冕礼服,方脸大耳的万历皇帝在内侍的扶下走出玉络,在典雅庄严的鼓乐声中,被众星捧月般踏上御道。
锦衣卫丶女官手持伞盖丶团扇扈从而行。
此时因为天子升坐,丹陛大乐又奏《万岁乐》。十分典雅古朴。
教坊司歌者按照礼仪,一起歌其辞曰:
」.—-启圣皇,龙飞天位,九州四海重华日,大明朝,万万世,天回北极云成瑞·—-九垓八极乐雍熙—·启明堂,吾皇有道.」
天子在乐章声中,步步升阶的走上丹,缓缓端坐殿门上的金台,坐北朝南,高高在上的俯视整个人群。
等到皇帝升坐已毕,静鞭再次鸣响,鸿胪寺官高声唱道:
「群臣入班!」
「拜!一即首!」
所有人一起面向皇帝,匍匐下拜。
鸿胪寺官再唱:「兴——舞蹈—··拜—·.再叩首——.」
群臣随着指挥跪拜舞蹈,丹陛大乐又换了《朝天子》。
朱寅虽然极不情愿,也只能根据之前礼部教授的礼仪,随着人群一起跪拜,舞蹈。
反正万历以后几乎都不参加朝会了,也跪不了几次。
等到结束跪拜礼,直到此时朱寅才看到万历皇帝。
不到三十岁,就这麽胖了吗?
虽然隔得比较远,但朱寅视力极好,比一般人强,勉强能看清冕之后的万历相貌。
平心而论,万历的长相还算体面,雍容华贵丶慈眉善目的一脸福相,但有点像富态老妇,难怪郑贵妃戏称他为「老嬷嬷」。
和李渊一样,婆婆脸其实也是男子贵相。
朱寅忽然想起,历史上的万历十七年,万历拒绝参加传胪大典。导致传胪大典草草收场。
可是今日,万历居然出现在传胪大典之上。
不容易啊,难为他今天勤快。
这是蝴蝶效应开始起作用了?
等到皇帝驾临中极殿,礼部官员将黄榜置于御案,让皇帝御览。
这位万历爷直到此时,才看清自己之前点的三鼎甲是谁。
今日是传胪大典,他身穿隆重典雅的冠冕,端坐在金台之上,身子是不能乱动的。可是等他看到状元的名字,身子还是有点夸张的往前一倾,十二条冕猛地一晃。
这个动作,似乎是要看清状元的名字。
显然,万历爷看到状元的名字,多少有点惊讶。
朱寅清清楚楚的捕捉到,皇帝的表情出现了变化。但是很快,皇帝又坐直了身子,肃然不动。
朱寅知道万历和文臣的关系开始恶化,越来越懒政了。他今年元旦拒绝参加大朝会,本来这次传胪大典也拒绝参加。从此三十年不上朝丶不祭天丶不祭庙丶不讲」
此时的万历坐在金台上,犹如木偶一般,既不说话,也没有其他动作。
好像他的出现,只是这个传胪大典的形式。
朱寅知道,不是程序必须如此,是万历不想说话,懒得说话了。
很快,礼部宣旨之后,传胪官就开始正式传胪。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传胪官手中的传胪帖子。最先传胪的,当然就是万众瞩目的状元了在传胪官打开帖子的同时,三百多新科进士都是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心跳加速。
谁?谁是状元?会是我吗?
却听传胪官唱道:「第一名,状元及第,江宁朱寅!」
「江宁朱寅!」
「江宁朱寅一一!
状元的名字,大汉将军要一起高呼三遍,一声比一声高亢。
等到「江宁朱寅」四字喊到第三遍,整个中极殿都嗡嗡作响,回应阵阵,「江宁朱寅—」
现场三千人,一起转头看向新科进士最前面的清稚少年。
状元,江宁朱寅!
连中三元!
十二岁连中三元!